高等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目前高等院校转型,可以让本科高校摆脱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佳等状况,也可以给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然而在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与社会应用之间仍存在很多不对等关系。本文尝试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对高等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之间关系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构构建转型条件下高等院校与社会之间以治理为导向新型关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对高等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的理论研究,也将在一定程度完善高等教育治理在社会发展论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高等教育 治理 社会应用 耦合机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机制进展分析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是统制型的政府,它的特征是政府享有绝对的的权威,并且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控制。在我国,政府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而且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和直接管理者。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其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2010 年7月29日正式全文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中提出建立高校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战略方针。《规划纲要》强调了要保障和扩大学校治理自主权,构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然而,高等院校治理与社会应用之间并未提到充分的法律法规支持,如何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与高等院校的新型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总览世界各著名大学,尽管它们的经济、文化、政治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总是出自开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即得益于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布鲁贝克曾指出: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的组织,而“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我国要创建一流大学,就必须赋予高校自主权,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自治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集权思想浓厚的国家,高等院校在内部治理、与社会资源融合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在高等院校内部,过分管理学生科目选择和研究方向的主导作用,削减了学生的自主发挥能力。在高等院校外部,不能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而转变研究重点和方向,从而导致治理模式与社会应用规范存在极大的不平衡,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另外,高校的单一角色也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治理问题重重。
二、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对接机制建立的框架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和影响个体发展的双重任务,既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也强调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要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和社会应用之间的关系,同时确认政府和社会第三方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此,首先要明确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其次是明确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相互贯通关系;第三是明确高等教育与政府相互沟通关系;第四是明确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应用耦合的通路。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对接机制,就是确立高等教育、社会和政府及第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程度。
三、研究型大学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机制体系的建立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先进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它享有相对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师資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水平。而“多元主体参与”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主张,强调多元化的权力中心,形成权力运行的多元互动。这体现在高等教育本身要打破传统中央管理部门单一管理的局面,形成中央管理部门和高校共同治理的局面。中央级管理部门应将管理的权限进一步下放,更多地是对高等院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促进高校发展规划的正确实施。在分权的过程中,要关注集权和分权的制衡点,把握好分权的“度”,这样才充分调动高等教育积极性,同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研究型大学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的优化。
对于省级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转化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与定位,从“执行”角色转换到“统筹”角色。要行使好统筹权,划清与中央管理部门的职责边界,明确职责范围。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不能仅仅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庸,高校应是具有自主权的法人实体,要准确界定高校与各级政府之间的责权利,这也是研究型大学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应根据自身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情况,积极参与自身调整,强调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双向互动。打破以往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改变等待政府政策法令的习惯。通过主动协调,利用研究型大学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破除政府集权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措施,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自制能力,激发创新水平,从而引领时代的科学前沿。其次,应塑造多元的社会环境,创造适合研究型大学科研导向,提高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方向与社会之间的拟合程度,支援研究型大学健康有序的发展。最后,提倡学术自由,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感,使研究型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其他院校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机制的建立
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变传统的以纯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体说来,为迎合社会应用的耦合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应做到以下几点: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质量;形成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建立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等。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机制体系,共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一社会一人才耦合机制。(2)人才一高校一社会耦合机制。(3)社会一人才一学生耦合机制
在其他院校教育治理与社会应用耦合机制建立方面,可细分为学校、人才、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1.在高校层面,要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明确自身办学目标与素质教育和社会功力目标相结合,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也应准确讲社会需求反应给学生。
2.在人才层面,应认识到人才是耦合机制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抓住机会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更好的补充自身精神。
3.在社会层面,鼓励社会积极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热情。社会要能够将其需求传递给高职院校,方便学校及时调整自身教育计划,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好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谢庆奎.论政府发展的目标与途径[J].新华文摘.2002,(11).
[2]中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3]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6-2001(上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
作者简介:张赫(1991—)男。河北邯郸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于前成(1988—)男。山东省青岛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