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高职教育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当今的部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不高、能力维度不全,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链接还有一定差距。本文首先从顶岗实习效果不佳、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学习考核和质量评价不合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响高职教育学生动手能力不高的原因,然后从加强产学结合、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 “订单式”和“双证书”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学生定岗实习等方面,论述了改变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动手能力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高职教育学生动手能力现状
  目前,一方面知识广、技能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远不能满足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动手能力不强却拥有文凭的知识能力不相称的大批高职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见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可见,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最近几年的多种措施,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等的推动下,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现在的高职院校仍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课所占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0%,虽然人们口头上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师资、设备、基地、学时、资金、管理、协调等常常不到位,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据报载,2009年尽管深圳一家企业为高级钳工开出6000元的月薪,但还是未能如愿,只得发出“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感叹。这真实地反映了高级技术工人在人才市场上的特殊价值,这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兼备的情况敲响了警钟。
  2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实用型为主,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中所述的“能力”既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既是岗位能力,更是职业岗位群能力;既是就业能力,更是一定的创业能力。“压缩型本科”教育模式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以本科院校的特色为标准,办学模式向本科院校靠拢,在我国的高职学校中所占数目不少。中国高考网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普通高职院校1207多所,而我国的本科院校还不到800所。1998-2007的9年中,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从108万增长到567万,高职招生人数从43万增加到280万左右,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0%(据《考试周刊》2008年01期)。可见高职学校已名副其实地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一些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顶岗实习落实效果不佳,分散实习司空见惯高职教育培养中实训实习约占总教学量的30%-40%,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直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应用,同时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找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中学习专业知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大部分顶岗实习所处的情况是: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不十分信任,因而不愿意接受大批的定岗实习学生来承担额外的风险,故学生自找单位的分散式的顶岗实习司空见惯,定岗实习流于形式的现象长期存在。(3)学习考核和质量评价制度不尽合理,出口关没把严只有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才能使得高职院校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对症下药。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是高职学生质量中的关键要素。但在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评价中以知识为本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以能力为中心考核因素。“考试内容忽视实践而向理论倾斜;考试的形式简单、僵化,考试内容多考查学生记忆和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考试评价标准单一化现象严重”等因素,使一系列考核的评价和反馈的评价功能被削弱,为考试而考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学生质量评价的方式仍以考试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手段,将所学课程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最主要内容。
  3 提高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改进措施
  (1)加强“产学合作”,用“产学互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专业设置。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必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适应。高职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应在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期间常抓不懈,密切联系产业单位,密切跟踪与把握学校专业对口企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了解职业岗位和各行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结合这些新特点与新变化及本院校师资、实验实习设备、办学经验、教师专业及技能特点等情况,考虑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划,在针对现有岗位的同时兼顾岗位的超前性。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编制、教材建设的规划实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全过程中来,使得高职院校能依据企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相关教学内容。②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方案)之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应把“行业发展、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等因素考虑进来,把握教学规律和产业运作规律,紧密结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过程,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③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应系统设计,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等。要及时吸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化教学改革,引入适合产学结合的各类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革新。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现场实训、项目实施、情景教学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均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现场要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
  (2)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能力的形成。我们应当借鉴德、英、日、美、澳大利亚等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的“三明治”课程。它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授课、到企业实习二者的轮替结合,实现职业教育的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本位目标。“三明治”模式的两种形式:①形式一,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第二阶段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第三阶段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1+2+1”、“1+3+1”的教学安排。②形式二,第三学年到相关企业实践一年,第一、二、四学年在高职院校学习相关理论,即“2+1+1”教育计划。两种形式都表明:学生需要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学习实践中完成学业。它对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技能、熟悉企业的相关环境与流程是非常有力的,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同样值得借鉴。所谓“双元制”,是指由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目由企业的需要决定,企业需要多少就培训多少;二是培训和考核的内容以技能为主。把教学课堂和下去实践相结合,从学历教育转换成岗位教育,甚至终身的职业教育。
  (3)采用 “订单式”和“双证书”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按单生产是企业产品规划的重要信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和有实力和对口的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等。 “双证书”制度是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毕业获得学历证书同时,也指导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设计上,可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试论 动手能力 培养 我国 高职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