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论指导下的中学政治课问题及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中学政治是一门基础素质教育的人文课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研究,探讨其人本主义课程论存在问题和对策,帮助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政治学科理论知识,还应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并能够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论;中学政治;存在问题;措施
  高中政治在中学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課程。随着高中思政教育的理论高度的提升,增强了高中思政教育的学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政治课程本身就己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如果将人本主义课程论与中学政治教学相结合,就相得益彰。对于政治课的教学,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根木不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书呆子。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充分落实有助于解决中学政治学科新课改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研究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更有助于形成一套完善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一、人本主义课程论在中学政治课程中缺失的原因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未成系统化
  从人本主义课程论本身来讲,因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专门的论著,这就使得人们在了解、接受时不够全面,较为零散,自然也没有全部使用,或者只是在某些方面简单运用,比如在新课程目标设定时运用了人本主义课程论“培养完整的人”的主张;在课程实施上,人本主义课程论倡导的并行课程和“统合”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也被运用到素质教育的理念中。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观点。因为没有系统论述的出现,人本主义课程论总会出现与其他课程论混合使用的情况。
  (二)对政治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高考毕业生来说,学校应该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政治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政治学科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都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是处于弱势的,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政治学科的发展。学科地位相对削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初高中政治学科的课时数较少。另外,政治因其副科地位,经常出现将课时让位其他学科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课往往出现赶进度的情况,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理念无从贯彻;每个高中的学校对于政治副科的课时安排一般在每周三个课时,高一高二两年完成三门必修学科的学习,高三是完成哲学与生活这门学科的学习,为高考留下重组的最后的总复习时间,可以想见,在教学任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再加上初中政治中考采用开卷的形式,学生政治基础较为薄弱,很多教师顶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对新课改只是了解但并没有真正地在教学中贯彻,这也使得人本主义课程论实施起来遇到了现实意义上的阻碍。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外提升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习兴趣
  “中学政治课程知识目标的制定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学生的需要,知识划定的范围应该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并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1]政治课程因其学科的特殊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将知识点与现实相联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例如:在进行实时政治教学时,将政治题材的电视剧、新闻类节目、书籍、讲坛等等很多,如2017年热门话题:萨德问题,学生纷纷采用各种方式去了解主权归属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知识的一次普及。不少学生对这类作品和案例兴趣甚至高过政治课的学习,这都是传播政治知识的有效渠道,趣味十足,能引发学生追根溯源。其次,“初高中政治采取不同的模式,初中政治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知识目标的设定应处于感性阶段,是对事实的感知;高中则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及历史思维能力,知识目标的设定应处于理性阶段以及对内在规律性的认知及运用,初高中政治在知识目标的设定上应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课堂效果
  现阶段的政治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尤其强调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是为了应试”的观念,政治学科在为高考服务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任务,只有教师真正转变观念,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真正可行,该目标才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目标,而不是为了完善课程目标理论体系提出的华而不实的理念。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促进个性发展,达到自我实现。高中政治教师要同高中生了解高中政治学科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生活教学重要性,识到经济生活课程,可促进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掌握更多政治理论,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完善哲学体系,以哲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三观,实施合理的行为。同样的学校可适当发起模拟民主投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政治生活人人都有选举权的内涵,充分体现自由和平等的意义。其次应加强专业课程教研,教师应作为潜心研究政治教学、经济生活等理论的主力,创造条件组织开展高中生的消费习惯、水平、观念的调查,梳理学生消费心理与态度,力求在课堂上可多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兴趣。
  (三)合理使用教科书,挖掘新意
  政治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的“学本”。有人可能会质疑人本主义课程论既然倡导学生中心,在教科书的编写上自然倡导学生的“学本”,实则不然。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学生中心”是指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究以及自我实现,而“教材既是教师施教的依据和再认识的对象,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时认知的主要对象”[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政治教科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政治课程的综合化,即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克服传统政治程内容的狭窄封闭性,扩大知识点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注重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多领域的联系与贯通”[4]将教学目标从政治观点转向现实,通过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对现实有所启发,新课改政治教科书的社会教化功能开始被强调,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政治只作为知识传授的学科,而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学科。这在教科书编写上的表现就是初中采取模块教学,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高中则采取专题教学,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哲学专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发展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政治教科书的编写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当然,随着政治学本身的发展,政治的内容更加丰富,这在政治教科书中自然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呈现。
  参考文献:
  [1]李健. 探究高中思想政治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J]. 新课程(中学). 2017(09)
  [2]马进才. 关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J]. 文理导航(上旬). 2016(05)
  [3]傅博娜.人本主义视野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4):50-52
  [4]刘放.人本主义教学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相关热词搜索:人本主义 政治课 指导下 探究 对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