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 课程考试对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考试功能的视角,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如何通过改革发挥考试的应有功能,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 考试改革;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90?02
  如何更好发挥高校考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高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为例,从考试的功能角度入手,研究如何通过改革发挥考试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高校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的《纲要》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是引导功能不强。合理的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不少高校的《纲要》课程考核,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仅起到了知识学习导向的作用,学生只注意知识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时则高度紧张;只关心考试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只习惯于课堂听讲,不擅于独立思考与质疑。
  二是发展性功能欠缺。《纲要》课程教育的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面对生活与学习时应有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因此应发挥考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杠杆作用。然而,现行不少高校学生平时所写的论文与调查报告是从网上直接抄袭而来,教学目标中预想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炼观点、论证观点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在考试题型方面,不少高校的考题多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等客观题,即使是作为主观题的论述和分析类题目,出题者也在题目上给定了论述、分析所需要的原理,如要求学生“用××理论论述××的正确性”,让学生用书本的原理去“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考核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才能的发挥。
  三是激励功能不足。合理的考试应该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思想、创新实践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不少高校的《纲要》课程考试,教师都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踩点给分,答案内容主要依据书本或课堂讲授内容。这种评分标准导致学生的创新观点不但得不到激励,甚至还会被认为是错误观点;在课堂讨论、课外学习与社会实践方面能主动质疑,参与课堂讨论、课外能自主学习并进行创新实践的学生在课程成绩方面也得不到反映与激励。这样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行为将会被扼杀。
  四是考试的测评手段不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方面的能力,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不少高校《纲要》课程考试重点只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情况,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价值观判断方面的能力却很难得到反映;由于对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费时费力而且有一定难度,教师往往采取依据出勤率来考察学生的平时成绩[1],而课程成绩则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要依据。这样的考核,学生只要根据教师上课的重点进行突击,就能轻松过关甚至
  得到高分。而主要依据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的课程测评,偶然性和风险性都比较大,考核结果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能力情况。
  五是诊断反馈功能不全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通过考试考察学生学习情况,而且要通过考试了解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行。但目前多数高校的考试被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2],不少教师把考试当做例行公事,课程考试结束之后只要登记成绩、填写考试分析后上交,课程教学便算终结。这样的考试仅起到评定分数的作用,失去了对教与学的检查、诊断的功能,学生甚至不知道答题的对与错,教师也无法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更无从谈起。
  二、《纲要》考试改革的实践
  针对《纲要》考试存在的以上问题,近年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发挥考试的导向性功能
  在考试成绩总评上,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学生参与(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讨论、网络讨论),占15%;期中小论文,占20%;社会实践,占15%;期末考试占50%。在期末考试内容上,将自我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体会与收获列入考核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分数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老师通过BB教学平台发布的参考书籍与文章,观看近现代突出创新人物视频,开展社会实践,从而丰富自身知识、学习创新品质、训练创新能力。
  (二)发挥考试的发展性功能,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
  如在课堂成绩方面,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讲述下一专题讲座前,我们让学生针对专题内容提出问题,以此作为课堂成绩评定的一个依据。在课程论文写作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抄袭网络文章,我们引导学生将课程论文写作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要求学生以近现代地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变迁史作为课程论文的选题范围。在期末考试内容上,体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试题形式上,既有考学生学习过程收获的体会心得、也有材料分析题或小政论文型试题。通过以上做法考查与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发现问题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和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从微观的角度了解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能力。
  (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为此,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作业,我们允许学生选择观看老师指定的教学视频后写观后感,也可以回家乡进行“口述历史”式的访谈调研;可以选择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后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介绍参观后的体会与收获,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情景作文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或者通过自拍自演的形式制作成一段情境短剧;在期末考试方面,采用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在作业完成形式方面,既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

相关热词搜索:培养 改革 创新 人才 考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