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哲学思辨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清楚地认识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决定着对语文学科进行正确科学的定位。能否对语文学科的虚假繁荣与真实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关系到语文学科今后的良性发展。通过对语文学科的事实之思与价值之辩,为以后的学科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向与哲学深思。
  关键词:语文;事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94-02
  1902年的语文独立成科标志着语文以独立的姿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可是由于语文自身内容的模糊性,在历时上它继承语文传统教育的泛语文化倾向和借鉴国外母语的教育思想,在共时上它又积极地向其他学科的靠拢,使得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显得极其暧昧,借用别的学科的繁荣来炫耀自己,好像语文学科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究其实质语文始终处于“‘繁荣的低谷’与‘贫乏的丰富’之间的典型矛盾”[1]之中,如何清醒的对语文学科进行哲学思辨成为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一、语文学科的事实之思
  1.语文学科的模糊性
  就语文内容而言,语文学科自身不仅与语言学、文学、文化学、文字学、文章学等多种学科有着交叉与重叠,这种重叠使语文学科“以何为宗”存在争辩,未能达成一致,从而让语文学科研究的失范而使语文缺失学术信仰。要么就是以一家之言武断地概括语文的内容,要么就是杂取各家的和稀泥似的内容拼凑,语文学科的边界问题未能真实的得到透析与哲思。沿着历史思路来反观一下语文学科的内容问题的演变,对语文症结存在进行病理学的透视,就会对语文内容的定位问题有着清楚地认识。语文就是在古代的泛语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古代的语文范围极其广泛,文史哲都在他的包容之下,因此也缺少“何为正宗”的理论之辩,可是语文学科独立后,学科自身的一些学术规范让我们必须清楚这门学科的“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这时“是什么”“怎么样”问题就显得那么重要,因为它是支撑语文独立成科的重要支点和证明这门学科存在具有价值的理性思辨,因此语文学科在内容的归属上就呈现出七嘴八舌说语文的凌乱局面,必须打破这种狭义的语文观。语文不是某一方面的专著,它有着内容融汇的通透性,应该借助于相关的学科知识来聚焦语文,使他们成为语文内在的本体,而不是在内容上的相互排斥,语文学科内容上的包容性、融汇性成为语文学科的本体特征,语文就应该在这样的内容激荡中自律,而不是他律,语文一旦僵化成某一方面下的分支,这意味着语文学科的悲哀。
  就语文性质而言,这是个语文学科尚未解决的难题,“工具说”“思想说”“人文说”“言语说”“悬置说”“消解说”等学说让语文学科的性质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语文界一直认可的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不对等的统一,工具性侧重于理性功用,这是从功用方面来说的。人文性侧重于感性熏陶,具有很大的隐喻性。中国古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文人,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关于人文的描述,人文其实是与天文相对的,天文具有客观性,人文具有主观性,可是语文学科却让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对范畴统一于语文学科的本身性质之中,这多少有点让人看着不伦不类。语文性质的复杂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语文学科的“后西方化”,语文学科的独立不是自身的成熟而自然分娩的,而是在多种合力作用下的早产儿,它是在外国船坚炮利的阴影下形成的产物,其初始目的就是救亡图存,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其性质中自然带有工具性的特性,但是西方的体制,思想和文化心理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注定借鉴来的母语教育的经验理论不是西方的原生态,而是西方母语教育的异化,就是笔者说的“后西方化”。现在人们道德的坠落,感情的苍白又让社会处于混乱的困境中,这是语文必须承载治疗情感荒漠化的功效,人文性就显得那么的重要。“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不可能是凝固的,不变的”[2]。语文学科的性质在这种变化中显得那么模糊,语文学科自身的多变性就造成语文表象的不确定化,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具有模糊性的特征。
  2.语文界话语表达的乏力
  语文界存在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语文教学的实践阵地被其他的学科所占领,在这样被殖民化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完全放弃抵抗,更没有人在理论上高屋建瓴地对语文学科进行捍卫,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方面是语文学科中政治化元素的参与,语文界的同仁们在其强大的政治话语下,不得不让位于其自身领域的发言权。另一方面就是语文学界的同仁们思维范式的固着于既有的语文理论话语权而不敢去创新,在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话语争鸣中,彼此间内在文化认同性的冲突失调导致语文难以突破形成的“场域”之茧,而呈现单向度的“钟摆式”状态,内在茧式化的品质使得语文的话语表达只关注于内在的理论而忽视外在的理论,这样就让语文的话语表达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小视野内。
  语文学科话语表达的乏力还表现在对自身问题的探究缺乏原创精神,更多的是对前人理论的过多阐释与过度热情,从而在膜拜中丧失自己理性思维空间,笔者在这里不是说前人的理论没有科学性,而是那时的理论只是那个时代语文学科现状抽象化提炼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凝固性空间,在当今这个激变的时代,我们考虑问题需要从更复杂的因素着手,否则就会陷入理论与理论对接的链条之中,缺乏实践的确认与践证。语文学科理论界还出现这样的一个怪现象:语文学科理论过多的引用一些术语、一些概念来确认自己理论的合理地位,以极其晦涩的论述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深刻性,实质上是理论的自我放逐,与他者的自我绝缘。
  二、语文学科的价值之辩
  1.从外在向内在逻辑转向
  当语文学科的内容定位越来越狭窄的时候,它所引起的关注度也就会下降,语文学科在过去的泛语文化时代,一切和语文有关联的学科都能成为语文学科繁荣的支点,可是在语文学科独立成科后,先前的语文学科内容被抽空之后,语文陷入迷茫时代,不知道什么内容才是其学科的主体,以前在它的范围内的各种东西都分化出去,语文成了没娘的孩子,这时的语文为了维护其学科的地位,必须借助于其他外在的东西来丰富其自身。例如,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就是借助于思想政治上的东西来作为其价值起点,在自家的地上种别人家的粮,让语文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工具性”也表明语文不是立足于内在的学科本体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自己。

相关热词搜索:思辨 哲学 语文学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