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级汉语语法”慕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本文基于“中级汉语语法”慕课的教学实践,指出慕课学习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国别以及学习动机等个体特征方面,都与传统语言教学课堂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对语言慕课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慕课自身所能提供的教学与测试手段,既使语言慕课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遇到困难,也为语言教学利用翻转课堂加强交互性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慕课;学习者特征;学习动机;交互性;翻转课堂
作为教育革新实验的方式之一,慕课(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简称mooe)于2012年进入井喷式发展。在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高校也于2013年纷纷开设慕课。虽然慕课在国际社会已经遭遇到很多挑战和质疑,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也尚不确定,但它对高等教育的格局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却几乎成为共识。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高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如何利用慕课所能提供的科技优势,扩大教学空间,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改进,是高校汉语教师需要直面应对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中级汉语语法”慕课开设实施的情况,探讨慕课对高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出的机遇与挑战。
在开始讨论之前,先将本次慕课的实施情况做一简单介绍。本次慕课借助www.edx.org平台开设,开课时间自2014年9月15日至12月23日,为期13周。授课教材为《中级汉语语法讲义》。选取了13个语法项目,依据知识点,切分为66个教学视频,每个视频授课时间平均为15分钟左右。在课程内容考核的设置上,则设计了10次测试题,以及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同时,还聘用两名研究生担任教学助教,协助授课教师在课程论坛答疑。在考核标准的设定上,所有测试正确率达到60%即为通过。
本次慕课的注册人数在开课当天为2076人,课程结束时达到3048人。其中,坚持看完教学视频并做完所有测试的人数为1294人,通过考核获得结业证书的人数为99人。
一、学习者特征对语言慕课的要求
成功地学习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依赖于很多因素,如语言课程持续的时间和密度、教师的特征和能力、教学方法的合适性、教材的质量、学习者群体的大小和组成、自然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练习之机会的多少等,而另外一个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因素则是语言学习者的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中级汉语语法”慕课学习者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1.学习者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在“中级汉语语法”慕课上,学习者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25岁以下的学习者占40.9%,26~40岁的学习者占37.5%,41岁以上的学习者占17%。所以,总体来说,以26岁以上(大学毕业者)的学习者居多。
在选课者的受教育程度上,也相应地表现为大学及以上高教育背景者偏多,其中高中以下的学习者占21.7%,大学生43.7%,还有32.3%的学习者拥有大学以上文凭。
在大学的语法教学实体课堂上,教师所面对的学习者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且以大学及大学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居多。因此,中级语法慕课学习者在年龄与受教育程度两项特征上与实体课堂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差异对于语法慕课教学来说,是一个利好信息。因为当接触第二语言的机会相对少一些的情况下,年长的学习者比他们的年轻同学更有优势;而且,在语法课所特别需要的语法感知与分析能力方面,年长者也更为擅长。同时,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与年龄似乎也呈正相关。
但慕课学习者同时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给学习者所带来的课程期待与对任课教师个人特征的期待,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如何设计慕课课程以尽量满足众多学习者的学习期待,给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个性化的体验,从而吸引他们坚持学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习者的选课动机
根据“中级汉语语法”慕课学习者个人填报的选课原因,选择语法慕课的学习者的选课原因大致有10大类19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这一动机分类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慕课学习者的特点,并未依据任何现有动机理论的分类体系。另外,表格中所引用的描述系学习者填写的原文,若有个别错误,我们也未做修改。
前五种动机都与单纯的汉语学习直接相关,学习者或者为了增强汉语语法的知识,或者想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提高汉语水平,或者为了通过学习进行汉语补习。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种选课原因,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些国外的汉语教学单位没有或者无条件开设语法课程,慕课在这个意义上所实现的教育资源共享,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第六和第七种原因注册课程的人,都是汉语教师同行,还有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无论他们是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自发选课,还是因工作单位的要求而被动关注这个课程,“中级汉语语法”慕课都在一定意义上参与了慕课在教师职业发展领域所做的努力。这一些来自同行的学习者对慕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即他们不仅要有勇气面对成千上万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更要有勇气面对来自同行的专业的、批判的眼光。但为汉语教师同行提供一种可以讨论借鉴的语法课程,带来一种教学设计的参考,与他们进行对话,也为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这是肩挑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的高校汉语教师的学科责任。因此,慕课是他们面临的挑战,更是他们积极探索改进教学的机遇。
为了拿到证书或满足工作需要的工具型动机学习者,以及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融入型动机学习者,虽然动机相对来说可能比较强,但在没有任何来自教师、同伴、教学管理者、学位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有意志力坚持学完课程,则完全取决于慕课带给他们的课程体验。即便对那些因为“课程有趣”而注册课程的学习者,也同样可能会因后续的课程体验欠佳而终止学习。
因第13、14和15种原因而选修慕课的学习者,则充分体现了慕课的特点,而且这样的学习者数量最多,在“中级汉语语法”慕课的选课者中比例约为40%。他们的选择动机(choice motivation)可能更为脆弱,因此能否维持住这部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于慕课教师来说最为关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