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界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培育具备优秀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优秀人才,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石。
关键词: 思政课程改革 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在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改造是必要的,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转变为现实。
二、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思想理论的宣传者,必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师德,高度责任感,为人师表,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吸引学生走进课堂,接受教育十分有利。
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的特点,改革和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强化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内容结构。
根据教学大纲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专题性地进行教学。
一是注重各章节之间内容和风格的衔接,考虑到章节自身的体系,特别是涵盖内容较多的章节,避免多个问题罗列,使各章节有所侧重,当详则详,当简则简,围绕主题形成比较完善的、富有特色的、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增加自学内容,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突出课程的实效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紧密结合时事,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思想和理论。近年来,我国的政治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理论上不断有新突破,实践上也不断有新发展、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国际形势也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客观现实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新形势,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把社会中最热的时事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对社会的问题、国家的政策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态度。
三是以学有致用为目的,有效调整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院十分突出教学的实用性,而不是空洞地从理论到理论。在课堂中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定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工作中用得着的东西,能够给他们以指点和引导的东西。应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问题,如爱情、集体、沟通交流、团队意识等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讲授,引导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政治课不再被学生视为无用,而是受益无穷。
(二)改革教学方式,彰显教学特色。
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课堂专题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通过“听”、“看”、“思”、“议”、“做”等手段,保证在“两课”教学中实现师生情感沟通、思想交流,更便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对相关知识及疑问进行探讨和详解,达到理与趣、情与理和谐一致的效果,帮助学生既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又增强他们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堂讲授:在统一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向学生讲授思想政治课的相关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力求少而精,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强调理论的逻辑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注意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专题讨论:每学期在第一次课用一个小型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的了解、看法及想解决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小组长对小组讨论的意见进行总结汇报,最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在课程结束前对学生学习本课的感受和收获进行调查,选择一些学生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课堂辩论: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辩论。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主题演讲: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撰写演讲稿,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