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逻辑理路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文章从“课程思政”的视角,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依据: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基本原则:政治性原则: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同向性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求实性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现实路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勇于创新,发挥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拓展“课程思政”渠道,无缝对接,探索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路径;打造“浸润育人”平台,润物无声,涵养师生正向价值;建设优质队伍,同心同力,强化协同育人工作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徐向飞(1979- ),男,江苏睢宁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跟踪分析及有效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7YJA710031)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了2018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2-0084-06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冲击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也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①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改革,厘清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逻辑理路,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依据
  (一)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②从教育理念出发,厘清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辩证关系是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首要问题。育才理念,倡导以知识教育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③职业教育是科学知识和实践型人才产生的热土,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育人理念,提倡以德行修养为前提,筑牢思想价值根基。德行,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的总称,也就是一个人所信奉和践行的价值观念。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加强德行修养在实质意义上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也只有把道德置于人才培养的特殊高度,将道德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才。
  坚持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以全面发展为归旨,培养富有理想、品德高尚、技能一流、充满活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处理好育才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从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二)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核心。整体论要求人们从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进入到“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从对事物的单向研究进入到多向研究,从线性研究进入到非线性研究,从而开拓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学校课程的价值不是单一存在于某类或某一课程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这种整体性课程体系之中。协同论认为,各个系统虽然属性不同,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各系统之间可以存在相互影响或合作的关系,即协同关系。“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织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强,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⑤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校园浸润文化、管理制度方面都要有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合作、配合,减少各个专业、学科和课程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以协同性增加人才培养的实效。
  坚持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就是要在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个体之间存在着本原的内部联系,活在个体之中的是同一个存在者;但每个个体又都按各自特殊的方式去体现同一个存在者,因此它们是存在者的样态。同时,正是这种‘基因同一性’,使它们的交往成为可能,并从而体现和生成整体的统一。”⑥高职院校课程的“基因同一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就是推动全员育人的具体实践,是一种整体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观,源于2016年上海教育领域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的概念,倾向于建立“360?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最主要的育人途径,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有助于突破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单一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式”育人理念,有效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在功能、地位等方面的现实矛盾。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
  教育学理论认为,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上,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灌输,有着严格的教学标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作用于人们的知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隐性教育作为非正规的教育因素,强调巧妙地渗透,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对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了任意一个教育方法都不完整,不能达到最优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理路 视域 育人 建构 协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