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课程链”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目前,中高职衔接已成为应对职业教育外部改革与内在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而课程衔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课程链”的建构是对课程衔接实践理念指导的初步探索。以德、美两国为代表的国际背景为基础,从“课程链”的内涵、意义、建构的具体要求以及保障等四个方面来阐释,强调课程衔接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突出衔接的灵活性、人本性与规律性等特征,在国家政策、优质师资队伍以及评价机制等保障体系下,以课程衔接推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链”;建构
作者简介:李兴洲(1965-),男,山东莒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耿悦(1992-),女,河北唐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路径研究”(编号:DJA130333),主持人:李兴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12-07
“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提出拉开了世界范围技能革命的序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势在必然,中高职衔接越来越显示出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务院明确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要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1],中职生将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发展趋势,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在学校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课程衔接不仅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构成要素,也是衔接实践中的基础和桥梁。探索与建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链”理念,对课程衔接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而进一步推动中高职有效衔接,才能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课程链”建构的背景
职业教育改革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题与发展的方向是在职业教育哲学和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中高职衔接“课程链”建构的酝酿、生成等都立足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其中德国和美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研究与借鉴,同时也为“课程链”的建构提供了现实背景。
德国职业教育发达,以独具特色的职业观文化和“双元制”闻名。在工业化革命之后,职业在众多文化中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关键环节,在建设和管理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上有建设性意义,它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保障社会有序运行。在德国社会,把崇尚职业资格和价值实现作为一种职业观念,德国人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不仅是个体生存重要的必要基础,还是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去职业化”、“职业的衰退”以及“职业教育的危机”等思潮涌起时,德国的职业方法论仍专注于职业中以现实为导向的理论,坚持职业观不可替代。除此之外,凯兴斯坦纳在现代德国学术和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中起了奠基作用,确立了通过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来发展“公民教育”的职业教育哲学核心理念。以人文主义为起点,探索通识教育学校体系与受职业观控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之间的融合点,逐步将学术学习与行业学习相结合,扬弃以学科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建构原则,课程内容兼具标准化、多元化与灵活性。也正是在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得以顺利开展,“双元制”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2]。双元制在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十分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公民道德教育[3]。德国职业教育统筹教育育人、就业和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促进个体成长,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打造出了世界领先、有德国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职业学校学生不断由社会参与者变成社会贡献者,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储备了大量人力资本。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要始终保持这个地位需要诉求于教育的贡献,不能缺少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从“民主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到“生涯教育”理念,再到“新职业主义”理念,美国的职业教育思想发展不断发展创新[4]。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职业教育“终身性”、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是将其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职业群(career clusters)课程”的概念被提出,最初是作为“生计教育”的课程组织形式之一,20世纪70年代“生计教育”的全面实施,并真正在国家范围实施。所谓职业群课程,是指分析职业群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并对它们进行组合,以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某一职业群共同的学术、技能及其包含的相关职业的核心入门技术,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某一类职业的入口技能[5]。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学校向工作过渡(School to Work,STW)的改革和世纪之交学校向生涯过渡(School to Career,STC)的改革,改革强调了学校本位学习和工作本位学习的结合、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的整合,在此形势下,职业群课程进一步发展,并着力改善美国青年的生涯准备,包括帮助青年继续升学或获得合适的工作,同时也要为青年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职业群课程的目标为将学生的在校学習与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具有宽泛基础及更灵活的学术与技能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6]。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重视为学生提供生涯指导与咨询,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包括课程的内容、生涯发展机会、取得生涯成功所需要的学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培养学生综合才能,不局限于具体工作岗位,关注实践和经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多重发展路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