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成人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任务是促进以居住为主要使用功能的建筑及其群体的建造和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为内容的建设。新民居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目前在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着一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民居建设;问题;成人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奉越(1972—),男,山东济宁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与比较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2009年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转型与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完善”(编号:HB09BJY004)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闫树涛。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28-0035-04
  
  一、农村新民居建设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民居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民居建设又称农村新民居建设,是指为改变乡村面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进行的以居住为主要使用功能的建筑及其群体的建造和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为内容的建设。农村新民居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精神的重要体现,从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农村新民居建设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其一,新的住所。新民居建设采取改造和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使新的民居不仅成为美观实用的居住场所,而且成为承载人文精神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二,新的公共设施。新民居建设加强供排水、照明、绿化、道路、垃圾处理等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异。其三,新的生活环境。新民居建设不仅致力于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而且使农村“乡风文明”,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新民居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如上所述,实施农村新民居建设,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村庄改造步伐,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带动水、路、电、气、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环境优美、繁荣宜居的人居环境。二是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新民居引起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提升了他们的素质。“自打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民居,农民们觉得自己的‘身价’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说起话来文明了,举止像样了,连两口子吵架、街坊四邻反目的都少了,互相帮助、大事小情主动上前帮忙的多了……”“……他们已不满足于‘两饱一倒’的单调生活模式了,而是有时间就上网查资料,互联网里‘冲浪’,健身场上健身,阅览室里读书,公园里娱乐……”[2]三是有利于带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核心在于改革农村的发展模式,培育富民兴村的新型产业。各地农村除了根据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进行新民居建设,彰显传统民居特色及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农村旅游、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外,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培育本区域新型产业,与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商品流通等紧密结合,使新农居成为农民增收的平台。[3]
  
  二、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急躁冒进,规划不合理
  在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加快进程,追求政绩,不注重宣传和鼓动,不顾农民的切身利益,急于求成,采取粗暴的方式,强行拆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冲突。另外,由于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缺少长远目光和新民居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以下两种现象产生,一是新民居选址和规划不科学合理,房屋质量不高,“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严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被浪费;二是新民居个性丧失,“千村一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规划设计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普遍,布局雷同,风格相仿,从而导致一些独具特色的民居被整齐划一的现代建筑所替代,同时一些有价值的民居没有得到妥善保护,造成历史文脉的割裂。
  (二)农民对新民居建设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影响下,农民对新民居建设的认知程度较低,这是新民居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一,长期以来,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等历史原因的影响下,小生产者的观念和心理在农民思想中普遍存在。虽然与以前相比,“鸡犬之声相闻,以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大有改观,但许多农民还是习惯于一家一户地分散居住,而不愿意集中居住。其二,有的农民不想也不敢负债购买新房,将其看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认为在小区居住无形中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其三,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有的农民认为现有住宅地理位置较佳或所谓“风水”较好,搬迁至新的住所会影响其“运气”。其四,有的农民曲解新民居建设内涵,认为新民居建设就是政府出资帮助他们盖新房、搞建设,“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自力更生,企盼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新民居。
  (三)农民经济基础薄弱,承受能力低
  由于农村新民居建设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因而每户主体造价要比传统的自建房增加几万元的成本,同时受物价上涨影响,建筑材料和工时费大幅度提高,导致新民居建设成本增加,造成农民经济压力较大。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统计资料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城乡收入增长率差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按照不变价计算,两者之间比值从1985年的1.53∶1上升到2008年的2.64∶1,说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衡现象。[4]由于经济承受能力比较低,农民参与新民居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文化素养较低,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在文化素养方面尤为突出。最新的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5]此外,农民基本上没有环保意识,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查发现,随着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推进,虽然不少村庄旧貌换新颜,但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柴禾、农具、家具、杂物等随意堆放,泔水和垃圾到处倾倒,不注意保护绿地,等等。
  (五)过于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自从党中央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新民居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上述成效主要集中体现在新民居的硬件设施方面,许多市、县、乡(镇)就新民居建设制定了详细的、量化的执行验收标准,如楼房、电、水、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标准,集中力量,就像工厂化生产一样建设新民居。相对而言,对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形成农村新风尚、激发农民参与新民居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等软件方面的建设有所忽视,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如有的农民虽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但缺少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白天抓锹把,夜晚靠枕头,抹牌打麻将,喝酒猜拳头”。一些农民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盲目攀比,追求吃喝玩乐,有的赌博成瘾,有的痴迷于封建迷信,等等。[6]

相关热词搜索:成人教育 民居 策略 农村 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