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通假字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两篇通假字篇一:七下语文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扳”同“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二、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三、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利)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伤)
四、一词多义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其
并自为其名:指诗,代词。(承前代词)
其诗以养父母:指仲永,代词。(承前代词)
父利其然也:指写诗表演给众人此事,代词。(承前代词)
《短文两篇》
一、古今异义:
1、夸父与日“逐走”:古:赛跑 今:走路
2、“河”、渭不足:古:黄河今:河流 3、地“维”绝:古:绳子 今:维有
二、词类活用:
1、“北”饮大泽:名词活用动词,到北方。
2、“道”渴而死:名词活用.状语吧 在途中
《口技》
一、 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
二、古今异义词 1、两股战战 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3、稍稍正坐。 稍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今义:稍微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古义:当中夹杂 今义:当中
三、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3、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四、一词多义 1、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3)犯罪(何坐?坐盗)
2、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毕:(1)尽(毕力平险)
(2)全部(群响毕绝)
4、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3)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4)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5)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6)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
(4)极高的,陡峭的
6、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木兰诗》
一、 通假字 1,对窗"帖"花黄(通"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通"伙",伙伴)
二、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 今: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 今: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数词,十二。
三、 词类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一词多义
将
1,将军百战死(名词,统帅军队的人)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市
1,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
2,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帖
1,昨夜见军帖(文告,名词)
2,对镜贴花黄(通"贴",动词)
《狼》
一、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四、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五、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孙权劝学》
一、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二、 古今异义 辞: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古义: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治理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今义:更加。
但:古义:只。(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古义:历史(见往事耳)今义:过去的事
大:古义:很(自以为大有所益)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古义:靠近(蒙乃始就学) 今义:就
三、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短文两篇通假字篇二: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本课是《孟子》单元的最后一篇,学习过程中还要能把本课所选两篇短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课前教师可指导学习阅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学生课前应在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以备课上交流,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课前印发“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的原文,指导学生把握、归纳寓言的特点。学生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准备,准备好白话、文言两种台词,以备课上朗读,并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讽刺、幽默的艺术特色,领略孟子散文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板书“知识教学点”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导人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必要对孟子作一总结,以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系统化。)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晕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三)重难点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投影,学生口答)
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又顾而之他
④惟弈秋之为听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弗若与?
2.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内形成答案,班级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点拨]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
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短文两篇通假字)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试结合《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点拨]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四)总结扩展
[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
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扩展]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已,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离娄下》)
1.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超过
B.恶得无罪恶:怎么
C.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薄: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端:指品行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②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3.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C2.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国君)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3.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4.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读本》P322《攘鸡),并改编为白话文。
2.阅读《语文读本》P325《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 )然 浡( )然 一日暴( )之 鸿鹄( ) 弓徼( ) 弈( )秋 嗜( )杀人者 沛( )然 忖度 ( ) 觳觫 ( ) 胡龁( ) 彼恶( )知之 盖( )亦反其本 齐桓( )公 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 )乐 赡( )养 衣帛( ) 疾首蹙( )頞( ) 矫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3、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4、词语解释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卒然问曰/求富贵利达者/田猎/施从良人之所之/必餍酒肉而后反/疾首蹙頞 /无或王之不智
5、指出通假字
无或王之不智/一暴十寒/为是其智不若与/可得闻与///施从良人之所之
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 ) B、振长策而御( )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 )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7、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乐】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独乐乐,与人乐乐
C、臣请为王言乐D、醉能同其乐
【卒】A、旦日飨士卒B、鲁肃闻刘表卒C、卒之东郭墦间D、卒然问曰
8、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就”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A、与众乐乐B、与少乐乐C、五十者可以衣帛D、无或乎王之不智E、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F、老吾老以及人之老G、一日暴之,十日寒之H、一夫夜呼,乱者四应I、兴甲兵,危士臣J、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0、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2]将以衅钟[3]构怨于诸侯[4]莫之能御[5]此无他,与民同乐也[6]
短文两篇通假字篇三:短文两篇文言基础知识
陋室铭
一、 作者知识
1、“刘柳”指的是
2、“刘白”指的是
3、“诗豪”指的是
二、 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
三、 一词多义
1、之: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四、 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⑴有仙则名(名:出名,显名。)
⑵有龙则灵(灵:显出灵异。)
⑶惟吾德馨(馨:有了芳馨,指此居室主人道德
高尚。)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
⑵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五、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爱莲说
一、作者知识
1、理学界的“开山鼻祖”指的是
2、“濂溪先生”指的是
二、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植—古义:立;今义:种植。
三、一词多义
1、 远:①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香远益清)
②副词,远远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鲜:①形容词,少,读xiǎn。(陶后鲜有闻)
②形容词,鲜艳,读xiān。(芳草鲜美)
3、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可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助词,的。(花之隐逸者也)
四、词类活用
1、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清,显得清淡。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以上两句均用“也”表判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省略句
①谓语“出”前面省略了主语“莲”,后面省略了“于”。
出淤泥而不染
②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后面省略了“于”。
濯清莲而不妖。
六、通假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通“繁”,多。
②亭亭净植
植:“植”通“直”,立。
相关热词搜索:通假 短文 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翻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