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短文答案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诺贝尔短文答案篇一:《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习题及答案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习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í qìruì diǎnbào zhàp? lièbān fā

( ) ( ) ( ) ( ) (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而( )步知()而() ( )不安 汗()背()山()海 百( )不( )

三、诺贝尔奖分别是()、()、()、( )、( )这五项。后来增设( )奖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 …所以… …. 虽然……但……

不仅……而且……既……又……

1.诺贝尔( )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2.诺贝尔( )连连受挫,( )他毫不气馁。

3.工人们的劳动()辛苦,进度()慢,根本无法完成巨大的工程。( )

4.( )炸药的脾气十分暴烈,研究者稍不留意,它就可能爆炸,( )研究炸药十分危险。( )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改为陈述句)

2.诺贝尔研制炸药所追求的目标是为人类造福。(改为反问句)

参考答案

一、 脾气 瑞典 爆炸 破裂办法

二、(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惴惴)不安

汗(流浃)背 (高)山(大)海 百(折)不(挠)

三、 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和平经济学

四、 1.不仅……而且…… 2.虽然……但……

3.既……又…… 4.因为… …所以… ….

五、 1.这是一项艰巨、危险的工作。

2.难道诺贝尔研制炸药所追求的目标不是为人类造福吗?

诺贝尔短文答案篇二: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诺贝尔》

21.诺贝尔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瑞”“摩”“逝”等7个一类生字,识读“诺”“颁”“隧”3个二类生字。通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毫不气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第8—10自然段。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领悟诺贝尔伟大的人格魅力。

4.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能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制定意图: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要求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最新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指出: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确立了第一二条的教学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确立了第三条教学目标。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确定的最后这条教学目标对侧重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着眼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解,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与痛苦,但毫不气馁,绝不放弃,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伟大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能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主旨。本篇课文中的人物诺贝尔有两个业绩,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毫无保留的捐献财产设立诺贝尔奖,此过程中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及思想境界,根据课文特点及本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别确立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领悟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写作一直是训练的难点,关于写小传,学生第一次接触,再第三环节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中

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以求突破。】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检查生字词语的书写认读,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初读感知环节,检查读课文,了解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书情况。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指名读、合作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研读重点句段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4.拓展小练笔,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最新修订版第三学段关于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关于阅读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制定了第一条评价设计。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形象,由此制定了第二三条评价设计。对于第四条评价设计,当前学段新课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人物小传的练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单,进行前置性学习。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谁吗?(莫言)我们山东的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诺贝尔奖的影响如此大,你知道是由谁设立的吗?(诺贝尔)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访一下这位伟人。

2.板书课题,齐读,强调“诺”的读音

3.你对诺贝尔有哪些了解?(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无论是诺贝尔还是诺贝尔奖,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遥远的。而“莫言”这个近期妇孺皆知的名字,也是孩子的认知中与诺贝尔最近的名字,从2012荣获诺贝尔奖的莫言引申到诺贝尔,再至诺贝尔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师生潜心会文,展开深层次的阅读对话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1)教师查看预习单,检查生字的书写。

(注意:“械”的右边是“戒”,不能写成“戎”。“锤”字右边的“垂”最后一笔的横不能太长。)

2.查读容易读错的词语。

多媒体出示:

(注意:“逝、锤、置”是翘舌音,“隧”是平舌音。“械”读xiè,不能读成jiè。)

(2)指名读。

(3)齐读。

3.检查读课文。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最后取得成功,并设立了诺贝尔奖,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2)你通过阅读了解到诺贝尔做出的贡献有哪些?学生根据预习单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发明炸药 设立诺贝尔奖)

(3)引导学生按照提示给课文分段,梳理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一次检验,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学定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下步的精读感悟打

好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读悟1、2段,认识诺贝尔。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

2.学生交流,汇报:(1)时间不变(2)地点不变(3)规模宏大

3.你从诺贝尔奖的特殊性体会到什么?引导理解“盛大”,指导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一段。

4.体会设问句的妙处。

(1)学生划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两个问句,比较: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确这是两个设问句。

(2)师小结这样写的好处——更能引起读者的主意,加深印象。学生再次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品读3-9自然段,走近诺贝尔。

1.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诺贝尔发明炸药经过了哪些过程?

2.学生汇报:液体炸药——黄色炸药和雷管—— 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3.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默读3——9自然段,标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就是“读书”。这儿抓住“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留足时间让学生静品默思,让语文教学的根深深地扎在文本语言中,通过组织学生与文本不断地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为学生在文本的字字、词词、句句(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诺贝尔短文答案)中穿行的过程。】

4.学生按要求自学3-9自然段。

5. 学生汇报:

预设一:

(1)多媒体出示句子:

指名读

(2)自由读句子。

(3)指导品味“毫不气馁”、“四个年头”、“几百次”、“终于”这几个词语。尤其对“毫不气馁”引导学生去理解。

(4)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体会到诺贝尔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绝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5)炸药本身是极其危险的,研究炸药的人几乎每天都在与死神打交道, 1864年的这场事故,不仅实验室化为灰烬,而且5个助手全部遇难,他的弟弟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加上这次巨大的打击,不久就去世了。政府也不允许他在市内研究炸药,不得不搬到郊外的一艘船上,但诺贝尔面对如此大的磨难和打击,毫不气馁,锲而不舍,以他惊人的毅力,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请你饱含深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话吧。(指名读——齐读)

预设二:

(1)多媒体出示句子。

指名读句子

(3)自由读句子,注意体会画线词语的意思。

(4)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体会到诺贝尔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可贵。)

诺贝尔短文答案篇三:《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17分)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郝金红)马里奥.卡佩基是美国人,30岁的时候,他进入美国犹他大学当教师。很快,卡佩基就成为大学校园里师生们议论的焦点。因为这个年轻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他的手里随时握着一支短短的铅笔,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会看到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聚餐时是这样,开会时是这样,甚至有人看到在卫生间里他也没停下来??时间一长,卧室、办公室、图书室到处都留下了他的涂鸦之作。卡佩基如此怪异的行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全校师生的嘲笑。还有的学生家长担心他的精神有问题,纷纷到校长那儿告状,要求将自己的孩子从卡佩基的班上转走。10年后,人们终于弄明白了卡佩基到底用铅笔头在干些什么。原来,他在进行一个重要课题的研究。但当卡佩基将课题申请报告提交学校课题委员会后,却遭到了教授们的一片哄堂大笑。学校课题委员会主任、一位很知名的学者当着卡佩基的面说:“我承认你对学术研究的执著精神,但我不得不告诉你,你的这些研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人们以为,被判“死刑”的卡佩基一定会就此罢手了吧。但是,第二天在校园里,他还是拿着一支短短的铅笔头,还是在纸上写写画画的。就在卡佩基50岁那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递交到全美最有权威的学术评审机构———美国国立研究院。研究院对他的研究成果很重视,委派了一个由五名权威学者组成的专家团来犹他大学实地调查。这一次,人们还是没有帮助这位用铅笔头写写画画了20年的教师,有些被调查者反而在专家团面前说卡佩基是个疯子,精神失常。如此一来,专家们陡然丧失了原来的热情。卡佩基20年的心血,再一次被打入“冷宫”。面对这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卡佩基还是和上次一样,没有丝毫气馁,继续着自己的写写画画。54岁那年,卡佩基再次向美国国立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科研报告。卡佩基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国立研究院的专家们。当这些学术权威们坐下来认真论证卡佩基的研究成果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个24年来一直醉心于写写画画的大学教师,竟然解决了生理学上一个多年无法攻克的难题。2007年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获奖原因是他40年来的研究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借此发现,人类就可以寻找到一些疑难杂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原因,并最终找到治疗癌症的途径。虽然功成名就,但人们发现,这位年届七旬的古稀老人,每天手里仍拿着一支短短的铅笔头,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后面要做的,就是坚持。”这是卡佩基曾经说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卡佩基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奖时的辉煌,却未想过,40年来,他到底用掉了多少铅笔头。 (选自《中学时代》2013年第13期,有删改)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以“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3分)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你认为卡佩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分)小题3: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人们以为,被判“死刑”的卡佩基一定会就此罢手了吧。小题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小题5:本文的故事显然可以作为经典。请以本文故事为例证,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论证方法,写一段话,论证一个明确的论点,不少于50字。(5分)参考答案:小题1: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高度概括了卡佩基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赞扬了卡佩基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进行研究的品质。(3分)小题2:不因打击放弃自己的理想,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3分)小题3:大词小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课题委员会对卡佩基的否定,突出卡佩基所遇阻力之大,反衬卡佩基坚持不懈的精神。小题4: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获得的荣耀,却忽略了他们背后艰辛的付出。小题5:略。论证恰当,结论正确,条理清楚得满分。小题1: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人物的事迹,注意其与“铅笔头”的关系,从阅读的趣味性、突出文章内容、赞扬人物品质等方面分析概括。小题2:试题分析:抓住文章最后一段中“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后面要做的,就是坚持。”一句,从“坚持”这个意义上分析理解。小题3:试题分析: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文字段,了解“被判死刑”

具体内容,从说明的事件内容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两方面说明,要点明写作方法“反衬”。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句中“总是??却??”两项内容,从如何像卡佩基一样做到“坚持”这方面谈感想。小题5:试题分析:以本文所表达的“坚持”这一思想拟定一观点,然后用文中人物的事迹来论证,语言要简明,观点清楚,论证准确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诺贝尔 短文 答案 诺贝尔阅读短文答案 诺贝尔阅读答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