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篇一: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我读懂了》教学设计
叶 彬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也是明了的过程。
请以“我读懂了”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立意自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家梁晓声说:读,是一种幸福。
(投影)人生经历中,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也是明了的过程,是幸福的过程。我们说,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都在读。陶渊明读莲花,便有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和“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感叹;杜甫读泰山便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唱;鲁迅读阿长,便有了“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样对阿长深深的怀念;朱自清读父亲,便有了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永恒的背影;还有开在林清玄心田上的那朵百合花、高尔基那搏击风雨的海燕、鲁迅向往的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以及最喜爱的朔方的蓬勃奋飞的雪。。。。。。这节课,就让我们静下心来,享受自己“读”的幸福。
(投影)请以“我读懂了——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立意自定。
先请同学们一起读读屏幕上的文字。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共同探讨怎样写这篇文章,并且能从写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会写类似的文章。
二、根据提示补题
这是一个半命题题目,以往写这样的文章,同学们常常会怎样做?
生1:把题目补充完整。
师:怎样补充?
生:根据所给材料。
师:文题提示中已告诉我们横线上可填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以写人(如:老师、父母、自己、屈原、诸葛亮、孙悟空等),可以写物(如镜子、画像、钟表、书、蜘蛛、蚂蚁等),可以是景(如:蓝天、白云、 青松、小花、大山等),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成功、失败、忠诚、坚韧、乐观、友善、寂寞、坦然等)
师:宽泛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此宽泛的题目,是不是我们都能写?我们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2:
师:我们容易写的。比如?哪些不容易写?比如?为什么?(比如社会、自然、,写起来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但是我们可以以大化小,比如,自然可以写:蓝天、白云、小草、小花等。
三、审题
师:补充完题目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写作了呢?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生)
师:补充完题目事实上我们相当于拿到一个完整的题目啦。我们一定要做的就是审题,看看题目有哪些要素,关键要素是什么?以我读懂了母亲为例,大家说说?
师:文题中的核心词是“读懂”二字,让人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注意写清“读”的过程和“懂”的内容,所懂不能留于肤浅,应有更深的感悟、体验、了解。 所以最好写成记叙文。
师:更重要的是,读懂题目后,我们先得确定自己想表达什么,也就是确定中心思想,或者说是立意,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选择材料。
师:还要注意什么?对:第一人称。
四、组织材料
师:可以作文了吗?我们要做的还不止这些,(提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得备粮草啊。那么这个粮草是什么?是材料。)
师:根据什么组织材料?
生:根据立意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们给它换今天题目就是:我读懂了父爱。作者表达的主题是父子情深。文章选取的是哪些事情来写?
生1:到车站送儿子;为儿子拣座位;嘱托茶房照顾我;为儿子买橘子等。
师:《阿长与山海经》我们也给它换个题目,叫做:我读懂了阿长。文章写的是作者对阿长由憎恶到怀念的事情,都写了哪些事情?
生2:对她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繁琐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鼹鼠;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些事情,都是些什么事情?对,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自己身边的最熟悉的事情。
(一)小组为单位交流选材
师:那我们就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起,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题目,交流一下,选取哪些的材料来写?
师:交流一下?
师:我们可以归为几类:写人的、写景的。都是大家熟悉的的事和景。但是这众多的素材我们不能都写,怎么办?那就要筛选。怎样筛选?
生说。
师:还是以《背景》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投影)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不少事,大家观察一下,发现什么?(生说)
师:都是从不同角度筛选的事例,或者说是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那么,角度相同的我们可以去掉。
这段在网上热传的视频,让很多人泪流满面,讲述的是男孩从前不懂母亲,在母亲死后才读懂母亲的事情。作品从不同角度选取了正发生在我们身上,然而却被我们会略的生活小事,但很典型也很有代表性。
五、技法指导
1、师:视频很感人,我们怎样将这些典型事例写的感人呢?(生说)
《阿长与山海经》的感人处在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作者重点做了描绘。背影呢?对!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情,这也是文章重点写的事情。为什么要着重写这些事情?这是让作者最为动情的地方,也是作者读懂主人公的地方,所以重点写。那么同学们在选材的时候,也要选取最能打动你的事情重点描绘。做到详略结合,突出中心。
2、不妨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投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看到这个重点段落,尤其是红线画出的地方,同学们有其他想法没有?
生回答。
3、师:重点事件要关注细节。父亲攀爬月台的细节,使我的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我读懂了父爱。也正是这个细节,使我们的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鸣。(细节描写 凸显真情)
4、这是咱们同龄学生的习作,同学们读读,看能否受到其他的启示.(投影)
以前,我总听别人说,母亲像层厚厚的纸,读也读不懂,但是我那老爸却比我妈还要读不懂。 我从小就讨厌爸爸,讨厌他的严厉,讨厌他的冷淡,总之什么都讨厌。
一次考试失利,心里本有许多的不痛快,又不敢跟妈妈说,回到家一个人坐在庭院里发呆,心里溢满的是迷茫与恐惧!然而,暴风雨最终还是来了!爸爸忽然冲出来把我骂了一顿。我至今还模糊地记得她说了这么一句话:“成绩不好,干嘛不说,你想蒙混过关,门都没有!”说完,气冲冲的回家吃饭了。我心头一震,妈妈幽幽的接着说:“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会有出息。”说完,落下了痛楚的泪花。我一溜烟冲进家里,对正在吃饭的爸爸大吼:“你认为这样对你的女儿,很开心!你现在开心了是吗?那好我告诉你,你没权力管我!我不是你的女儿!”我把所有的气都一股脑撒在爸爸身上!爸爸惊呆了,愣愣的看着我,什么也没说就上楼了。看着爸爸伛偻着缓缓上楼的背影,我突然感觉心有种有种莫名的痛,想去和爸爸道歉。于是,我就轻手轻脚的上楼看爸爸。当我走上楼梯,刚想推门时,就听到里面有手机按键声。我以为父亲要打电话给老师,吓得腿都软了,心里对爸爸的讨厌再次出现,但终于压制心中的不快,想仔细听听爸爸到底跟老师说些什么!但爸爸不一会儿又从房间出来了。我偷偷地溜进房间。爸爸的手机还在那。我颤微微地打开手机一看——日记。爸爸居然有日记!我心里一震,一条一条地翻开来看:
5月13日,临近考试,真希望女儿能考好……
5月20日,女儿想买衣服,我给她买了,但没告诉她,说是她妈妈买的,她非常高兴,只要女儿高兴,我也很高兴……
6月15日,朋友打电话来,是我妻子接的电话,说女儿考试没考好,我骂了女儿,我太冲动了,我应该和她好好说。我心里很痛,真希望女儿能谅解我。
刹时间,眼泪浸湿了我的衣角,没想到平日里对我平平淡淡的父亲,对我竟然如此关心。我“恨”我的爸爸,“恨”他对女儿的爱却不敢说出来。可是,我更深爱着他,爱他能这么包容一个不孝的女儿。
此刻,我已经读懂了父亲——不但用他那强健的臂膀支撑起了整个家,而且更用那默默的温存关注着儿女成长的脚步!
1、生谈
2、师启发从写作技巧上谈。(投影:先抑后扬 尺水兴波)
【提示】传说,唐伯虎应邀出席一财主婆甲子寿宴。轮到他致祝寿词时,遥指寿星开口便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尚未缓和,他话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家宾客稍舒了口气,不待情绪安定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满座皆惊,无不怒目而视。不料,唐伯虎笑着妙语回天道:“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最后的压轴句引得众人开怀大笑,掌声雷鸣。《唐伯虎的祝寿词》
【点拨】唐伯虎的祝寿词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效果,主要得益于他善用欲扬先抑之法。抑,即压抑、贬低;扬,即昂扬、抬高。即作者想要褒扬某人或某物,却不从褒扬处着墨,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两者互相背离,造成强烈反差,最后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褒扬的目的。
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技法解说】
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是指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其作用有:
①使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真实可信,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感情是随着对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的,符合人们的认识顺序,文章抒发的感情因为运用先抑后扬手法而显得真实可信,一点也没能矫揉造作的痕迹。
③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作品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某种贬抑,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这样写,不仅较一味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而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
六、总结本课。
1、补题:选择易写的
2、审题:关注核心词 确定立意
3、组织材料:①熟悉的②典型的
4、技法:①详略结合突出中心②关注细节凸显真情③先抑后扬 尺水兴波
七、作文实践
写一个小片段,突出读懂的细节。
八、满文军的《懂你》
满文军演员的这首《懂你》是上世纪中国电影《九香》中的插曲,由宋春丽主演的。该影片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电影中有一幕经典的镜头:母亲舔碗。
母亲舔碗:一个母亲独自扶养五个孩子,由于生活贫困,连饭都不够,母亲把窝窝头留送给了自己正在上学的孩子,而上学回家的孩子正撞见自己的母亲正在舔自己吃完的饭
碗。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至深,每每听来,如同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那种发自心底的共鸣震撼每一位听者的心灵,是一首深刻歌颂母爱的歌曲!
八、结束语
读自然,我们心无杂尘,纯洁明净;读社会,我们感受美丑,分辨善恶;读历史,我们体验兴衰,获得启迪------读父母、读老师懂得感恩,让我们和梁晓声一样,把读看做是幸福的事!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篇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
1.词语积累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 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
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感知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五、有关资料: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 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 [清]郝懿行 夸父族聚居于 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
解释二:月神
台湾 杜而未: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北-东-南-西(禺谷)-北
神话之本质:以夸父为代表的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释四: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夸父神话的“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的神话象征。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ì)(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篇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短文两篇
18.*短 文 两 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收liǎn(敛) 短zàn(暂) 宽shù(恕)
卑微(bēi) 颤动(chàn) 一丝不苟(ɡǒu)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卑微: 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聒聒: 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一丝不苟: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4.整体感知。
(1)《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得知蝉17年埋在地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却令作者惊讶起来。作者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 那本来的生命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2)《贝壳》一文,作者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作者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 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要多一点,是不是也应该用自己的能力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问题一:语言品析。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应该好好把握时间和生命,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它的生命历程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
2.《贝壳》一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的生命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因此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着、努力而感动。
问题二:比较异同。
问题三:综合探究。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的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呢?
人从出生到死亡,其价值不是生存时间的长短,而是在有限时间里让生命焕发光彩,在实现自身生存价值的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完美。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七年级 两篇 语文 七年级语文短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