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改革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0-07-27 来源: 调研报告 点击:
引言:我国以大城市为核心都市圈发展战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重划行政区并非不可想象,深—莞—惠深度一体化, 打造“大深圳”,新一轮开放、科技创新政策机遇蓄势待发
随着城镇化率增速回落,我国经历了从城市化、城镇化到城市群阶段的转变。我国的城镇化增速在 2012 年前后越过拐点(图 1)。对我国城市发展究竟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主,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经历了重大转变。
2014 年以后,我国城市群战略是以发展中小城市群为核心的。2013 年 11 月,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8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到了 2019
年,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转变,开始转向特大型都市圈、城市群为重心。2019 年 8 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2019 年 12 月,习总书记发表文章,强调了区域发展中的“极化”、“分化”问题。在这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习总书记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大都市圈内的行政区重新划分或是重要解决路径。
伴随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开始转向特大型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至国家级战略高度,定调为“千年大计”。2018 年,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东调研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而要解决湾区发展的“极化”、“分化”问题,“深圳—东莞—惠州”深度一体化或势在必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伴随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级战略,深圳—东莞—惠州深度一体化,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之际,预计我国改革开放将进入新台阶,深圳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政策新机遇。
图 1:城镇化速率的倒 U 型,于 2012 年前后越过增速拐点 图 2:我国五大城市群 GDP 总和占比仍有差距
资料来源:Wind、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我国将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共打造 19 个城市群。其中,五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粤港澳大湾区是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群(附表 1)。
五大城市群从横向国际比较来看,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对全国 GDP 贡献来看,五大城市群中 GDP 占比最高的长三角城市群仅为 20%,远低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72%的占比(图 2);从人口密度来看,五大城市群的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相比东京都都市圈(2665
人/平方公里)的水平相距甚远。未来, 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流动,带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图 3)。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基础,将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指的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 9 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湾区内 9 个珠三角城市加港澳特别行政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 4.9%,经济总产值约占全国的 13%。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人均 GDP、土地产值均高于国内的长三角、京津冀,但人均 GDP 大概只相当于纽约湾区的 1/3、旧金山湾区的 1/5、东京湾区的 1/2,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至国家级战略高度,定调为“千年大计”。2005 年,《珠江三角洲城市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2004-2020》最早提出“湾区”概念;2015 年,国 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东调研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72 20 26 20 9 10 9 6 GDP总和全国占比
图 3: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 图 4: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一环两扇、 四级六轴”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 第二产业产值占比 第三产业产值占比
一环 环珠江口经济圈;指依托沿珠江口的主要城市广 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五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两扇 指珠江口东西两岸。
四极 以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州、深圳两大 城市为“四极”
六轴 1、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高栏港-大广海港-阳江 -粤西地区; 2、深圳-中山-江门-阳江-粤西地; 3、广州-佛山-肇庆-云浮-西南地区; 4、广州-清远-韶关-华中地区; 5、东莞-惠州-河源-粤东北地区; 6、深圳-环大亚湾-汕尾-粤东地区。
资料来源:CEIC,城市统计年鉴,。
1.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位,深圳开放进入新时代,带领整个区域开放水平再登新台阶 2020 年是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经过 40 年、五个阶段的发展,深圳具备迎接新一轮开放浪潮的能力。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 年-1985 年),是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 以开放促改革;
第二阶段(1986 年-1992 年),是深圳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第三阶段(1993 年-2002 年),是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2003 年-2012 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经济、行政、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第五阶段(2013 年-2020 年),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附表 2)。
1979-2020 年间深圳 GDP 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内全国 GDP 同比增速(图 5); 2017 年,深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 GDP 体量突破 2 万亿大关的城市 (图 6)。
图 5:2000 年以前深圳人均 GDP 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全国 GDP 同比增速 图 6:2017 年,深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 GDP 体量突破 2 万亿大关的城市
资料来源:Wind、
深圳逐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深圳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 75%;第三产业占比达到 6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 70%
以上(图 7)。
深圳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加快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出口连续 25 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驱动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接下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内修改革开放、外领自由贸易来应对中美贸易战挑战。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核 心地位,深圳将成为加快开放的桥头堡。
在加强“双循环”理念下以及海南开放的示范下,我们预计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之际,整个区域对方开放的标准也将大幅提升,或不弱于海南。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类似海南那样的开放深度,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开放的水平。
图 7:深圳第三产业 GDP 占比依然在不断提升 图 8:深圳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比 2000 年出现拐点,2010 年以后常住人口增速仍在提升
资料来源:Wind、
2.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作用或视同深圳扩容,引领整个区域再腾飞 “深莞惠一体化”是在 2009 年提出的,它的提出强化了深圳、东莞、惠州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作。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有利于两市更好地发挥人口转移功能,有助于其吸引人才,实现从 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根据东莞市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全市常住人 口达到 850 万,每年净增常住人口 6 万。到 2030 年,预计城镇化率达 90%以上。惠州力求在 2020 年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65%的目标。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将带动两地的创新发展、产业转移与转型,对完善粤港澳打完拳产业链起到重要作用。东莞第一产业占比极小,第二、三产业基本各 占比一半(图 11)。目前,东莞正努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力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惠州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比平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图 12)。近年来,惠州逐步完善了产业体系。“深、莞、惠”深度一体化有利于深、惠、莞间的物流、贸易与人才流动等。
图 9:深圳、东莞和惠州人均 GDP 水平对比 图 10:深圳、东莞和惠州 GDP 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Wind、 图 11:东莞第二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图 12:惠州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资料来源:Wind、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可以提高东莞、惠州的国际化程度,扩大其内销渠道, 助力其形成更良性的贸易结构。目前,东莞逐渐改变低层次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努力完善贸易结构。深圳发挥更加明显的辐射作用,通过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合作等形式增强两地的税收能力,为两市创造更为健康的财政条件。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作用或视同深圳扩容,引领整个区域再腾飞。预计强化科技创新、研发和制造联动,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将大幅增强,这在经济上实际上类似于深圳市扩容一样,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再飞跃。
图 13:惠州外贸状况近几年下滑 图 14:东莞市外贸继续突破高位 资料来源:Wind、
3. 深圳不仅是全国的金融中心,更是全国的科创中心,将在科创机制方面大有作为
深圳特区 40 周年带来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新机遇。深圳龙头地位和作用的强化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形成,这对于深圳及周边城市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
在高规格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之下,深圳要发挥更大甚至龙头作用,这就需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限制的现状。让深圳发挥更大的龙头作用, 可以把粤港澳大湾区开发提升到新的台阶,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是执牛耳之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不断推进,将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群迁移。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业开放平台。城市间协调发展促使轨道交通、大型交通枢纽的建立成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有助于激发深圳科技产业和新制造业的潜力。此外,深圳也有望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区域金融生态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下,深圳与杭州、上海的张江等地,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的代名词,科创动能足,高技术企业不断涌现。预计深圳特区的 40 周年也必将在科创机制上再有创新,引领科创水平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附表 1 :5 个国家级城市群范围、指标及各自特色
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国家级城市群 涵盖城市 主要特色 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土地面积合计约 5.6 万平方公里,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 区的面积总和还大。
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旨在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在五大城市群中最为富有, 仅凭借占比 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全国 GDP 总量的 12.57%。
长三角城市群 上海、江苏省(9 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8 个: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8 个: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 滁州、池州、宣城)。国土面积 21.17 万平方公里 对于全国 GDP 贡献最大,占了全国 GDP 的近五分之一,辐射作用强。人均 GDP 接近 9 万处在较高水平。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江浙皖在第二产业方面有深厚的基础,高端制造业发展不逊于珠三角 京津冀城市群 北京、天津、河北省(8 个: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沧州)。国土面积 18.34 万平方公里 教育资源最为丰富(31 所 985、211 高校),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天然条件,在有河北省的拖累下,区域内第三产业占比仍高 达 56.2% 长江中游城市群 湖北省(13 个: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8 个:长沙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10 个: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抚州市、吉安 市)。国土面积 31.7 万平方公里 涵盖面积最大,地处内陆,经济发展逊色, 第三产业占比仅 42.5%,土地产值在几个地区中最低(1977 亿元/万平方公里);但在人口、教育方面有一定积累,并且临接长三角、珠三角,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成渝城市群 重庆市、四川省(15 个: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 阳)。国土面积 18.5 万平方公里 深处西南内陆,在经济发展方面落后于东部沿海,但在教育方面有历史积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差,具备后发潜能
附表 2: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 年-2020 年)
时间段 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主要事件 1978-1985 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 局部改革、单项突破, 以开放促改革。
1978 年 4 月,提出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 1980 年 8 月 26 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 立。
1986-1992 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 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1986 年,国务院明确将深圳打造为外向型经济特区; 1988 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0 年 12 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改革 进入新的阶段。
1993-2002 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阶段 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时期(起飞阶段)。
1995 年,提出把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2000 年,提出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2000 年 4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出口 加工区。
2003-2012 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 经济、行政、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2003 年,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 2008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2010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深圳全市。
2013-2020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2012 年 12 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调研第一站来到深圳; 2013 年 5 月,推出《深圳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 方案(2013-2015 年)》,确定未来三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 2014 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2018 年 1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 经济特区管理线。
资料来源:钟坚.历史性跨越: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回顾与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02);。
附表 3:注册地在深圳、东莞、惠州的上市公司 注册地 行业 注册地在深圳的 A 股上市公司名称 深圳
华润三九、信立泰、尚荣医疗、卫光生物、翰宇药业、理邦仪器、康泰
医疗保健 生物、开立医疗、迈瑞医疗、新产业、健康元、微芯生物、普门科技、
国农科技、国药一致、海王生物、华大基因
万润科技、深科技、深纺织 A、深天马 A、中兴通讯、中国长城、特发信息、大族激光、得润电子、莱宝高科、顺络电子、拓邦股份、远望谷
信息技术 、惠程科技、证通电子、拓日新能、日海智能、卓翼科技、新亚制程 、和而泰、兴森科技、欧菲光、立讯精密、英飞拓、雷柏科技、海能达、
奥拓电子、丹邦科技、可立克、路畅科技、崇达技术、同为股份、同兴达、金溢科技、三利谱、美格智能、京泉华、深南电路、鹏鼎控股、锐 明技术、科安达、朗科科技、国民技术、长盈精密、新国都、信维通信、
雷曼光电、光韵达、洲明科技、瑞丰光电、金信诺、长方集团、聚飞光电、麦捷科技、艾比森、友讯达、优博讯、朗科智能、雄帝科技、科信
技术、太辰光、安车检测、飞荣达、欣天科技、广和通、超频三、民德电子、电连技术、智动力、澄天伟业、捷佳伟创、明阳电路、隆利科技、智莱科技、铂科新材、贝仕达克、工业富联、共进股份、汇顶科技、景旺电子、光峰科技、杰普特、传音控股、清溢光电、有方科技、道通科技、燕麦科技、神州信息、亚联发展、达实智能、捷顺科技、中新赛克盛视科技、赛为智能、天源迪科、中青宝、银之杰、迪威迅、方直科技佳创视讯、海联讯、任子行、兆日科技、长亮科技、赢时胜、深信服 四方精创、盛讯达、冰川网络、丝路视觉、彩讯股份、富满电子、金证股份、财富趋势、深桑达 A、神州数码、深圳华强、爱施德、英唐智控
材料 南玻 A、深天地 A、中金岭南、芭田股份、诺普信、威华股份、通产丽星、美盈森、新纶科技、王子新材、裕同科技、沃特股份、金奥博、新 宙邦、星源材质、容大感光、科创新源、德方纳米、深圳新星 金融 平安银行、国信证券、第一创业、、中信证券、招商银行、招 商证券、中国平安
房地产 深赛格、万科 A、深振业 A、全新好、深物业 A、沙河股份、深深房 A 大悦城、华联控股、中洲控股、招商积余、招商蛇口、世联行、南山控股、香江控股、金地集团
工业 皇庭国际、怡亚通、普路通、东方嘉盛、中国宝安、中集集团、德赛电池、方大集团、华控赛格、沃尔核材、劲嘉股份、奥特迅、齐心集团、英威腾、科士达、茂硕电源、东江环保、海洋王、雄韬股份、易尚展示银宝山新、和科达、凯中精密、英维克、科达利、麦格米特、金龙羽、科瑞技术、雷赛智能、华盛昌、万讯自控、汇川技术、昌红科技、瑞凌股份、佳士科技、欣旺达、劲拓股份、赢合科技、蓝海华腾、联得装备、盛弘股份、英可瑞、易天股份、长园集团、禾望电气、联赢激光、华鹏飞、今天国际、世纪星源、铁汉生态、绿色动力、深粮控股、同益股份华阳国际、华测检测、杰恩设计、建科院、新城市、盐田港、深圳机场中信海直、招商港口、顺丰控股、广深铁路、天健集团、宝鹰股份、海南发展、洪涛股份、广田集团、瑞和股份、文科园林、奇信股份、建艺集团、郑中设计、中装建设、名雕股份、美芝股份、中天精装、名家汇
东莞 房地产 粤宏远 A 工业 南兴股份、快意电梯、坚朗五金、易事特、金太阳、拓斯达、华立股份 岭南股份、东莞控股、宏川智慧 金融 锦龙股份 可选消费 搜于特、祥鑫科技、万里马 材料 银禧科技、宜安科技、国立科技、佳云科技 医疗保健 众生药业、盈康生命 信息技术 捷荣技术、铭普光磁、朝阳科技、劲胜智能、正业科技、惠伦晶体、宇 瞳光学、佳禾智能、胜蓝股份、生益科技、开普云 惠州 工业 亿纬锂能 可选消费 华阳集团、德赛西威、中潜股份 材料 红墙股份 信息技术 TCL 科技、中京电子、硕贝德、胜宏科技、光弘科技、广东骏亚、华阳 集团 资料来源:Wind、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