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党课稿—忠诚、担当、正派、廉洁

发布时间:2020-08-11 来源: 调查报告 点击:

 经典党课稿—忠诚、担当、正派、廉洁

  根据 X 委关于领导干部上台的要求,安排我给大家讲一课。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我们都是各单位各部门分管工作的领导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西青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新任务,我们怎么守初心、担当使命、做贡献,做一名不辱使命,不负时代的“硬核”领导干部?今天,我就围绕这一主题以忠诚、担当、正派、廉洁四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一、绝对忠诚是从政之本,必须作为领导干部的“生命线”始终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不断认清忠诚本质,积极涵养忠诚底蕴,坚持对当绝对忠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充分体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攻坚克难、永远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不断认清忠诚本质。一是要深入领会“讲政治、有信念”的精神实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1986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就表达了任何时候都需要讲政治。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主心骨,精神就无所寄托,就失去了奋斗目

 标和行动指南。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知识青年、海外爱国华侨青年冲过敌人的封锁线,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不远万里,在战火与硝烟中奔赴延安,支撑他们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讲政治、有信念,这是校准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面向新时代,对党绝对忠诚,就要坚决做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党的理论的忠实实践者、党的路线方针的坚决执行者、党的政策原则的坚定维护者。二是要准确把握“讲政治、有信念”的现实途径,自觉补足精神之“钙”。《北京日报》刊载过一篇文章《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围绕这一话题张学良谈了自己的看法:“国民党没有中心思想,党首蒋介石也是一样。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甚至于每一个士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力量啊。” 这话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曾经身居要职,意气风发,“玩命干工作”但是由于缺少精神之“钙”,不仅把自己送进铁窗,而且让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极大影响。信仰需要仰视而守,更需俯身而行。领导干部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爱党爱国爱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

 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做到知行合一、笃志躬行,勇于担当、率先垂范。三是正确认识“讲政治、有信念”的现实要求,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任何宏伟的目标都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一步步实现的,越是任务艰巨、矛盾复杂,越要靠“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鞠躬尽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乃至热血和生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信任和拥护,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为我们党的事业顺利推进、兴旺发达提供了榜样力量和精神宝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决不能浮在面上、挂在口头上,决不能“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决不能把自己当旁观者,而是要当好干事创业的践行者、示范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使学先进、当先进、赶超先进成为时代风尚。

  (二)积极涵养忠诚底蕴。一是强化理论修养。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领导干部时刻牢记使命职责,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掌握的知识,清醒看到自身理论修养的不足。真学。在学习上不能滥竽充数、自欺欺人,而应真正摒弃那种“屁股坐不住、精力不集

 中、读书走过场”的浮躁作风,克服心不在焉,一目十行,盲人摸象,学而不思等“假学”现象,甘于寂寞、善于钻研,坐得下来,钻得进去,通过“真学”达到“学真”。深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是行家里手的共享词。领导干部确实要克服理论武装上的满足情绪和松懈思想,自觉排除各种干扰,真正静下心来学深一些、学透一些。善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习原则,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力求掌握好领导工作、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二是坚持表里如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表里不一,“坚决拥护”的调门唱得比谁都高,“步调一致”的口号喊得比谁都响,但实际上搞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成为“只动嘴不动心”的“戏精”。“姓党”而不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和在党为党,而是“靠党吃党”,骨子里同党离心离德,与党之间隔着厚重无形的“离心墙”。对党忠诚,就要坚决纠治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演“双簧”、玩“变脸”、做“两面人”等问题,就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培植“听党号令有灵魂、志向高远有品德”的里子,树好“敢于担当有血性、建设发展有本事”的样子,始终保持疾风知劲草的定力、时穷节乃见的情操、路遥知马力的品格。三是恪守为

 民之心。为官者当思百姓之所想,倘若一味站在官位的平台向下看,看到的可能只是黎民百姓四处奔波的身影,想看到天下苍生的无奈愁容无益于痴人说梦;凭着自己已有的待遇来衡量他人,得来的一定是本末倒置的推论,猴年马月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革命前辈从来都是把关心爱护群众当作天大的事来身体力行。建国初期,刘少奇同志曾就办公室摆设、走廊铺地毯等事宜专门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当前国家还很穷,老百姓生活也不富裕,吃的都困难,你搞那么高级的房子,和老百姓悬殊那么大,要脱离群众的啊!我们共产党人随时都要注意,永远不要脱离群众。”将心比心,主动理解下属的处境;推己及人,常常念及百姓的疾苦。每位领导干部,都应当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当成亲人。

  (三)坚持对党绝对忠诚。一是忠于党的信仰。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压舱石。航船有了压舱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稳。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要行稳致远,同样需要压舱石,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硬骨头,才有崇高追求,才能团结起来向前进。为了压住井喷,“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潭,用身体把泥浆池底的水泥搅上来;为了让山区绿起来、让老乡富起来,“太行赤子”李保国把一生献给太行山区,“先辈们流血都不怕,咱们流点汗算什么”;为了让中国人“看透”地球,“大地之子”黄大年时刻像转

 子一样超速运转,没有谁能“阻挡后来者前进的决心”……一以贯之的信仰,一脉相承的信念,让一代代共产党人把自己当成如椽大笔,在鲜红党旗上写下忠贞。新时代赋予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赋予信仰新的内涵,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永葆本色,发挥时代先锋作用。二是忠于党的宗旨。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远的不说,从现、当代史来看,国民党的失败,苏联、东欧一些国家执政党的倒台,根子都在于背离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则完全不同。我们党把人民当父母,把军队定位为人民子弟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根本宗旨,即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年仅 30 岁的她选择了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乡土,用实打实的行动兑现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诺言。领导干部就是要像黄文秀同志一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好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忠于党的组织。有人问邓小平“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回答:“跟着走!”短短三个字,道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

 对党怀有一颗忠诚心,就应当忠于党的组织。共产党组织,历来都是纪律严明的组织,是一个“真正钢铁般的组织”。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进了组织的门,就是组织的人,要自觉地信赖组织、依靠组织、维护组织,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决不能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决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决不能搞非组织活动,决不能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那一套。要强化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正确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时时处处事事都忠诚于党的组织。四是忠于党的事业。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就是因为,不屈不挠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共产党员杨靖宇强忍极寒病痛,只身一人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与敌同归于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巡战在海空,为驱美电子侦察机抵近侦察,而在海天之际划出一道壮丽的彩虹。花繁柳密处须拔得开,风狂雨骤时要立得定。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越是在这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要有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努力做出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二、敢于担当是干事之要,必须作为领导干部的“主旋律”始终高扬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为官避事平生耻。”什么是责任担当、为什么要责任担当、怎么做到责任担当?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身在其位,当谋其政,要“知”担当。一是知恩。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人民的哺育和关怀,需要我们永远感念、永生报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把知恩之情化为报恩之行,始终不忘党的宗旨,不忘肩负的重任,把职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有的同志嘴上说组织培养我多年不容易,要知恩图报,但工作上拈轻怕重,职务上挑肥拣瘦,甚至与组织讲条件,达不到要求就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心存不满。这不是知恩图报,而是知恩不报、以怨报德。“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党员干部要谨记权力之本,常怀感恩之心。二是知责。去年,XX 的件教训,XX 等单位落实“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不力,

 XX 村推进还迁房建设工作慢作为,运管局年初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严重失职失责等问题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反思。这是已经调查完结的,还有问责“在路上”,一旦坐实,相关责任人肯定是跑不了的。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全面从严治党的问责之鞭“啪啪响”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可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应负的责任无感,不冒冷汗、不知警醒、不思行动,归根结底还是没把责任当回事,根本想不起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责任田”在哪里、种什么、怎么种。责任,真不是个虚词啊。看不到“责”,就不会明白怎么“履”。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想着“我得负责”,才不会在日常管理监督中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更不会以“吃瓜”“看戏”心态对待“别人家的事故”。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经常学、反复学党章和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尤其是那些签了自己大名的责任状,赶紧从抽屉深处找出来,对照每一条责任条款检查自己“知不知道”“做没做到”,自己负责把守的防线是固若金汤还是漏洞百出?警醒起来,履职尽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不至于日夜担惊受怕,就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就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三是知“纲”。一段时间以来,“激发干部积极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到中央专门出台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目的都

 是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价值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想干事的人撑腰、为敢担当的人鼓劲,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难就难在容什么、怎么容。换句话说,容错的边界在哪里,既不纵容违法乱纪的行为,又能鼓励干事创业的热情。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严管”与“厚爱”、“执纪”与“容错”的关系。从整体情况看,错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导致容错的标准难以划定。“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是建立容错机制的总原则。我们在秉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上还把握了四点:是为公还是为私的出发点、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的动机、是遵纪守法带来失误还是违法乱纪的边界、是集体决策还是个人肆意妄为的程序。通过把标准立起来,我想我们的干部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就会对事后的容错机制产生明确预期,干事创业就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热情。

  (二)实事求是,动中窥要,勇于“真”担当。一是讲真话。东晋大将王含作庐江郡时,劣迹很多,名声很糟。其弟权臣王敦为其欲掩天下耳目,便在大庭广众上曰王含名声

 很好,以至于庐江人士都称好。当时亦在座的何充,为王敦属下,却正色说:“我就是庐江人,和您说的并不一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在一和二之间寻找中间地带。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作风,而实事求是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需要每一名领导干部能讲真话。我们领导干部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所以,讲真话应该是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营造讲真话、说实情的氛围,就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敢于讲真话、说实情,便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领导干部鼓励和关爱敢讲真话的同志,工作就会不断地改进提高,讲真话就会蔚成风气。二是建真言。真担当的前提是尊重科学,不是不辨是非瞎起哄。西汉惠帝时,匈奴首领冒顿为起事端,特遣大使送信于吕后,信中戏谑吕后新寡,直言不讳。面对这种奇耻大辱,吕后听后勃然大怒。朝堂众将坚持发兵打击,严惩不贷。大将樊哙更是自告奋勇:“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正在樊哙慷慨激昂时,中郎将季布大喝道:“樊哙可斩也!”因为,西汉建立之初,樊哙身为上将军,带兵 32 万随高祖出征,结果被匈奴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成为汉军耻辱的“白登之围”。如今樊哙口出狂言,以十万兵即可横行于匈奴,这或说明“白登之围”时樊哙不肯出力,或是现在欺主邀功,哗众取宠!两者居一,樊哙都该斩首。最后季布建议吕后可以置信不理,并送匈奴一些财物。吕后照做后,

 冒顿深表感激。领导干部不当逞口舌之勇的樊哙,而要当深思熟虑的季布,切实吃透上头的,摸清下头的,了解外头的,看到前头的,形成手头的,真正为单位的发展谋出良策。三是真作为。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善于明哲保身的人却自古有之。公元 4 世纪初,西晋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国家军队大元帅一职空缺。众臣一致推荐善于领兵布阵的王衍担任。谁料在皇上宣布任命之前,王衍抢先伏地求饶、百般推脱,就因为他有自己的小九九:“当今我朝正四面受敌,军队又屡战屡败。在此时当元帅,说不准明日就会沦为败军之首,甚至战死疆场呀……”不久,晋军果然被北方汉国将军石勒击败,王衍也成了俘虏。一个人若不愿担当作为,就算是德昭天下、才高八斗,也只能是影响他人、扰乱全局。领导干部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把重任扛下来;在遇到急难险重任务的时候,能攻坚克难,敢打硬仗,敢于较真,不回避、不逃避矛盾和问题;在狠抓落实、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不做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三)舍我其谁,挺身而出,率先“肯”担当。一是“大我”。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大我,还是小我?上世纪 20 年代,早期共产党员黄平民留学法国归来,在廉江组织革命活动。因肩负重任、当时环

 境恶劣,他近 10 次路过村边也没回家,母亲生病也没探望。其父叹声连天,其私塾之师责其未尽孝道,黄平民却有自己的苦衷:“学成归国,不思高官厚禄而志在社会革命,实为救国救民。人非草木,父母家庭岂有不爱之理,然而国破家何在?”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这次疫情防控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们领导干部都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切实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舍我”。1950 年初,在全军进藏誓师大会上,张国华军长背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进入了会场,说道:“今天我把女儿带到会场,就是要表明我的态度。”就在大军将行,万事繁忙之际,警卫员报告张国华将军,难难病了,高烧不退,嘴里不停喊着爸爸,正在主持会议的张国华抽不出身。晚上,张国华赶往医院时,难难却永远闭上了眼睛。为了国家和人民,张国华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未能在女儿临终前看上一眼,成为终身之憾。这种“舍我”的精神彰显的是对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崇高使命感与慎终如始的事业心。新时代不仅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更意味着我们站在一个崭新的起跑线上,要不断攻破发展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必须依靠广大党员干部“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必须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担当胸怀。三是“无我”。“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

 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去年 3 月份,当意大利众议长菲特问当选国家主席时的心情时,习近平主席如此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简单质朴的话语中,透着浓浓的为民情怀。“无我”,就是要以身许党许国。不慕虚名、崇尚实干,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还在爬坡上坎的转型期间,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无我的状态”投入到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三、作风正派是做人之义,必须作为领导干部的“风向标”始终彰显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领导干部就要以自身的行动和作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检身正己。一是正心。《朝野佥载》中记载,中郎李庆远仗着侍奉太子而恃威权。和宰相一起吃饭或者到各司办事时,常暗遣一人在门外急唤,假称太子找他,他然后佯装匆匆而去。本没有事,他却要打着太子急唤办事的幌子,无非是想借太子之势,显己之威。然而李庆远在太子疏远他

 后,还偷偷潜入宫廷,在侍卫中混饭吃。一次出宫后腹痛,还谎称是太子赐食瓜太多。谁料,他吐出来的却是卫士所食的米饭黄臭。心术不正之人,丑出得愈大。为官从政同样如此,心在正事上多了,自然就正了。领导干部作为先进者、先行者,只有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心而不用心计,才能把常事小事做精致,把急事难事做稳妥,才能在做人做事上显出高水平,修出高境界。二是正形。“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自在”,顾名思义,就是不舒服,受到拘束,它本该就是做人的一种常态,遑论为官者?历史上已经给我们很多警示。吴王夫差因胜而骄,奢侈淫乐,不思进取,最终坐困姑苏,身死国灭;明末的“蛤蟆天子”朱由崧不以国事为重,大敌当前之际,竟命人搜捕蛤蟆以供己玩,一时的快乐召来亡国。诸如此类,何止一二?“不偷取一时,则民无怨心。”我们领导干部的好形象都是一代代前辈通过点点滴滴竖起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发大水,冲歪了郑州一座铁路桥。当时由于技术力量所限,人们想了个土办法:组织上万人用纤绳把桥基拉正。周恩来总理批示“可以试一试”。拉纤的当天,周总理突然来到现场。万人向总理欢呼。总理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说完,脱下外套便加入了纤夫队伍。结果,创造了奇迹,把桥基拉正了。领导干部要过硬的作风、良好的形象,服务于民、实干为民,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三

 是正术。“政术要辨个王伯。”纵观历史,秦朝的终止源于秦二世“火上浇油,终止崩盘”的“暴政”;两汉之间的插曲源自王莽“毫无方寸、任意胡为”的“乱政”。为政之术,一旦偏离初心,便会沉迷权术、弄虚作假。不少落马官员在台上时,就热衷于大造声势、狠出风头,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倾心于“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玩弄浮术,华而不实,吸引大众“眼球”,结果不能有序推动工作,甚至还劳民伤财,影响极坏。为政之道贵在行,求真务实重在做。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要讲“诚”求“实”,调研分析不走马观花,部署工作不蜻蜓点水,推动工作雷厉风行,时时光明磊落,不轻易表态,不乱下定论,不背后议论,坚决做好正术之人。

  (二)正家教亲。一是讲好家规。为官二十六载的包拯痛恨贪官污吏,常常引用范仲淹“一家哭何以一路哭”的名言,也就是说,惩罚一个贪官可能引起其一家哭,但不惩罚贪官,则一方百姓就要哭了。他留下的家规只有 37 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寥寥数语,透出一股冷峻、肃杀之气,让子孙后代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包拯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情不扰”,包氏子孙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如今的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祠堂村,居住着 2000 多名包氏子孙,每年进行一场祭

 祀。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所有的包氏后人一起大声诵读老祖宗包拯留下的家规。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缅怀。领导干部一定要讲述家规故事,展现家国情怀,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促进树立良好家风。二是树好家风。家风建设绝对不是“面子工程”。汉太尉杨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四知拒金”的佳话,千古流传,光照日月。杨震即使官居高位,依然秉承清廉作风,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马车。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置办产业,杨震都坚决不肯,让后世被称为“清白吏子孙”。在杨震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家风建设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周总理的“十条家规”、杨善洲的“苛刻教育”……这些彪炳史册的党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立身齐家的典范,他们的家风故事为如何正家风树立了榜样。领导干部唯有将家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既牢牢守住为官做人的底线、筑起防腐拒变的“防火墙”,又将高洁的道德品行、高尚的家国情怀传承下去。三是持好家教。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到:“子弟生富贵家,十九多骄惰淫佚,大不长进。”郑庄公母亲偏爱小儿子叔段,一再为儿子请求更多封邑。此后叔段逐渐骄纵难制,遂想作乱,偷袭郑国都城失败而逃国外,终于应验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预言;唐睿宗宠爱妹妹太平公主,

 对姚崇、宋璟将公主东移东都洛阳的建议置若罔闻,反将两人外放,一时的姑息也稳不住太平公主一颗躁动的心,最后还是发动政变、失败被诛。不注重家教,一味迎合家人的贪得无厌,乃是家庭的最大祸患。现实生活中,多少糊涂人亲手敲断了清白为官、延泽子孙的“幸福链条”。“对不起儿子”的刘铁男、杨晓波纵使良心发现,呼唤上千万遍又有何用?令计划、苏荣等,一个个利令智昏,全家齐动员搞腐败,何曾想过这是在积祸害子孙的“造孽钱”?为官者就是要正好家风,把仁德和清廉作为“家财”留给后世子孙。

  (三)正风化人。一是敢于亮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主动亮丑就是暴露问题、寻求改进、提升自我的密钥。齐威王能让群臣吏民面刺并大赏,唐太宗善于以人为镜而明得失,他们被褒于世,离不开敢亮丑的品质。亮丑虽露一时之短,却少了长久之惑;虽尝一剂苦药,却除了久病之痛。“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现实中,藏拙见多,亮丑不易。有的同志在学新知新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抹不开面子向人学,心中的问号始终拉不直;有的在开组织生活会时,只希望别人批得不疼不痒,不想在“红红脸”“出出汗”中见真章,“包装”过盛、“托词”太多,其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其结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领导干部只有自觉亮丑而不藏拙,多让组织、群众给自己把把脉、治治病,才能在“亮丑”中

 “治丑”,由“拙”变“巧”,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成长。二是正气充盈。正与邪各处天平的两端,此消彼长。正气充盈,则邪恶抑消;正气不张,则邪恶嚣狂。《红楼梦》里的贾政,在外放江西粮道时,刚开始也想做个好官,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出告示严禁搜刮民财,收受贿赂,“一经查出,必定详参揭报”。果然,一时间无人行贿。可是他府衙里差役集体辞职,跟去的家奴也消极怠工,大堂没人接鼓,喝道只有一个差役,轿夫也不按时到,样样不顺心。原来差役们都认为贾政“呆性发作”,“眼见白花花的银子,只是不能到手”。贾政震惊之余,没有坚持己见,反而默许手下盘剥百姓。贾政图的只是假名声,一句“我是要保性命的,你们闹出来不与我相干”的糊涂话,就让其内心仅有的一点点正气不吹自灭。领导干部当正身直行,面对不正之风,要勇于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唯有如此,才能使正气接物邪气消、浩气临事疑畏释,才能齐心协力成就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三是正风肃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直面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进而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好转。我们全区下大力纠“四风”、正作风,既严上又严下,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既遏制增量又减少存量,既抓清理整治又抓制度完善,持续

 刮起一股荡涤沉疴的旋风、固本开新的清风。正风肃纪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在转作风改作风的问题上,决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我们只要严格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正风肃纪的部署,运用我们党抓作风的成功经验,坚持精准发力、以上率下、聚焦问题、标本兼治,就一定能扫尽雾霾,迎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四、干净廉洁是成事之基,必须作为领导干部的“护身符”始终敬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谆谆话语,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守住廉洁自律这个关口。

  (一)要做到“三平”。一是“平”静心态看得失。尘世熙熙攘攘,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人生漫漫长途,不同的人追寻着不同的梦想。但我想有一句话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面对一切荣誉利益的时候,领导干部应该坦然面对得失。杨善洲曾担任县、地领导三十多年,没为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没让妻子、孩子“农转非”,

 退休后还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群众历尽艰辛植树造林 22 年。深藏功名 60 多年,烈烈往事,连儿女都不告诉;赫赫战功,连一起共事几十年的老同事也“不晓得”。这种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是值得当今所有党员干部学习和深思的。如何看待得失,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试金石。“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领导干部对“镜”自省、见贤思齐,就能提高境界,踏踏实实为党为民尽好“本分”。二是“平”安成长守根本。平安是福,点缀着世人的精彩生活,闪熠着家人的欢歌笑语;它可以变成亲友的微笑,自己心中的甜蜜。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留下什么样的政绩、什么样的口碑,这需要每名党员干部的反思。原天门市市委书记张二江,尽管他自诩为“楚中良将”,而群众则斥他为“五毒”书记,原来是“贴金的面具”见光就化,“泡沫的政声”遇风自破。还有一种“59 岁现象”,就是有的领导干部晚节不保、泪洒黄昏,着实值得人们警醒。他们到了临近退休的晚年,居功自傲,抵不住诱惑,在“趁机捞一把”等思想的蛊惑下,初心失守,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一生清白毁于一旦。这些都不是平安成长的结局。领导干部要经常用党纪条例来对照,看自己所思所想是否符合党员标准;经常用各级的指示来对照,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背离组织要求;经常用反面典型来对照,看自己所求所盼是否体现纯洁高尚。只有这样,才可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多带

 一份完美,多带一份平安。三是“平”生守俭不奢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法宝。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才能成就海晏河清之业,骄奢淫逸必遭荆棘铜驼之悲。当下,社会上节约意识不强,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比较普遍,要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仍然存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逐步被虚化淡化甚至丧失的危险。个别领导干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虽基本刹住但“不想”并不稳固,“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树倒根存。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持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节俭办一切事业,以好作风、好形象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二)要做到“三戒”。一是戒贪。“钱”字拆开,乃两戈争金,世人应晓其险也。这样的警醒之言可有几人知之且鉴之?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同志为钱所迷、因钱所困、被钱所俘,循着前面贪官的脚印继续前行,犹如苍蝇嗜血、飞蛾扑火一般,不知收敛,难以往返。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一个名为“丁义珍”的贪官,逃到美国后,原本以为从此逍遥法外,孰知天违人愿,整日东逃西躲,过着猪狗不如的异乡生活。再看看名载史册的“一钱太守”刘宠、“二

 不尚书”范景文、“三汤道台”汤斌、“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郎”袁聿修哪个不是受人敬仰的先贤?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廉莫善于止贪。领导干部应当树立和坚持正确的金钱观,始终保持人格的力量,涵养淡泊,甘守宁静,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如此,才能顶得住诱惑、抗得住腐蚀,守住一方清廉的殿堂。二是戒伪。作伪心劳,成少败多。作伪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让人们相信他们是“务实”和“真诚”的。然而,天底下没有什么能逃脱老百姓雪亮的眼睛,这些人在一次一次的“失信”中,渐渐透支了自己的“信用额度”,即使侥幸偶有小成,一旦到了“还款”之日,便要连“本”带“利”一并被清算。西汉末年,王莽表面上不像纨绔子弟那样侈靡豪纵,而是勤身博学、被服儒素,一度赢得天下赞誉,然而其欺世盗名之行后来暴露出来,终难逃后世讥评。对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来说,是大公无私干实事,还是夹藏私货兴伪事,直接照见党性品行。荒山泼油漆的“绿化”效果、路边建大棚的“盆景”项目、图好看糊弄事的“样板”工程……干出这些事的党员干部,缺乏实干担当精神,心里没有责任,还试图“作伪”来欺蒙党和人民。这样的“兵法”越多、“机谋”越深,群众的利益受损就越重,不能不提高警惕,不可放任不管。三是戒骄。“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关羽单枪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但却高傲

 轻敌,落得了一个“头颅行万里”的下场;夫差因胜而骄,不思进取,穷兵黩武,最终坐困姑苏。对照现实我们也有这样的干部,还记得 XX 一边喝着五粮液、嚼着大龙虾,一边骂着老百姓,流露的骄矜之色令人着实难以接受。这些“恃夫勋劳者”“矜夫才学者”“挟夫权势者”均在各自的政治生态中扮演着不可一世的角色。“常存不如人之心,则有进”。作为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赶考”意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戒骄戒躁,开门诚心纳谏,上门虚心求诊,闭门静心修养,做到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万不可以身贵而贱人、以独见而违众,持精明而失信。

  (三)要做到“四慎”。一是慎独。慎独,就是个人独处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警自律,不做失德失范之事。慎独作为一种高度的自觉自律,既是个人修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性原则的实际检验。刘少奇同志曾这样解释共产党人的慎独:“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表现的是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自以为无人知晓、无法察觉,便降低自我约束标准,最终导致踩红线、跌深渊。领导干部做到慎独,就是要心中高悬法纪明镜、胸有为官做事尺度,私底下、无人时也能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心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

 不干。二是慎初。慎初,就是把住第一次,守牢第一关。“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事实证明,党员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无不是从“第一次”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一旦突破,似“白袍点墨,终不可洗”,便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自己。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只有几步。”走错了“第一步”,便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领导干部为党担责、为民谋福,做到慎初,就要保持纯洁初心,不被各种诱惑所左右,不为功名利禄所腐蚀,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把初心当恒心,慎终如始,时时叩问,坚决守住第一道防线,始终把好第一个关口。三是慎微。慎微,就是谨慎对待和正确处理每一个小事小节。“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小事小节是党员干部加强廉洁自律、锤炼党性修为的起始点、着力点。对小事小节上的漏洞如不及时修补防范,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当前,一些因贪污腐败而落马的领导干部,大都是从吃别人一顿饭,收别人一些土特产开始的,总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礼尚往来。凡大志者,必慎于微。领导干部最忌在小节上不慎,特别是在生活作风问题上更要慎之又慎,应坚持一丝不苟、诸事不怠,严以修身、防微杜渐,于细微之中见精神、淬品格,善于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我约

 束,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四是慎友。“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党员干部一旦乱交“朋友”,良莠不分, 就容易陷入“大染缸”,对鱼游釜中的危险熟视无睹,最后成为居心叵测者的“猎物”。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谈笑有巨贾”,受贿的 1132 万余元赃款中,90%来自于他的“铁哥们”和“朋友”;贵州省水利厅原厅长黎平,在“朋友”王某的引诱下,时常出入夜总会、KTV 等娱乐场所,在声色犬马面前,忘了廉耻,忘了家庭,忘了党纪国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置身什么样的环境,便注定有什么样的结局。不少落马干部事后忏悔当初“交友不慎”,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污浊之处,必有痞子群集;闲人为友,多半不求上进。广大领导干部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净化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圈,结交干净人、做个干净人。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

 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

 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党课 正派 担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