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域经济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2 来源: 党课讲稿 点击:

 山区县域经济论文

 一、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高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适合发展以种植荔枝、龙眼和反季蔬菜等蔬果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境内蕴藏高岭土、磷矿等资源,其中高岭土藏量达 7000 多万吨,磷矿储量达 2 亿吨。河流干系较多,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0.278 公里。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冼夫人庙、宝光塔、古城遗址和根子贡园等景点,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属于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临近三茂铁路,距湛江港和湛江机场不到 100 公里,有利于对外经贸往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州设立高职分院,辖区建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高州的三次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关联性弱。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暂未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产品仍以鲜活销售为主,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价低与滞销并存,果农增收遇瓶颈。工业体系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中小型工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分布较散,未能发挥集群效应。微小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落后,乡镇多但规模小,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聚集效应。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珠三角部分产业逐渐向外转移,高州可以利用毗邻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工贸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吸引区外转移的企业、资金和技术。粤桂黔高铁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 2014 底完工通行,作为地处这条高铁沿线的城市,将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流通,促进对外商业贸易发展。

 (四)挑战(Threats)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高州的“三高农业”已颇具地方特色,然而其他地区也相继效仿,荔枝、农眼等水果市场相对饱和,供应量高致使销价竞争大,滞销情况时有出现。粤西的湛江市、云浮市以及茂名市境内的其他县区都会过滤减弱珠三角对高州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近年茂名市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南部沿海区域转移,这对地处茂名北部的高州而言将是一种威胁。

 二、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以农起步,发展“三高”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许多干部群众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业以粮为纲,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面对这些客观事实,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发挥山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蔬果经济作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开始大作“农”字文章,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首先是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鉴江沿岸 10 个镇沙地多,雨水充足,冬季寒

 害较少,集中发展香蕉、反季蔬菜;东部气温相对较高雨水少,集中发展荔枝、芒果;西部丘陵坡地多,集中发展龙眼、芒果;北部气温相对低,集中发展杂果、南药。目前已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水果特色生产格局,多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专业特色镇,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金奖。其次是对尚有的荒山地、荒滩和低产农田及林地进行改造,把低产田和山坡地改种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广以种植名优水果为主的、“鱼—禽—畜—果”综合经营和“稻—稻—菜”的耕作生产模式,利用产业链进行循环化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率。

 (二)以农促工,积极发展涉农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

 “三高农业”为高州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 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95.87 亿元,占全市 GDP 总额的 23.45%。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政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政策,扶持引进涉农的规模专业种植户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干果加工、水果罐头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涉农工业企业。在农村组建生产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链式生产配送农业,使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缓解。

 (三)以工带农,加大招商引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凭借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依托靠近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高州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据区位优势把涉农工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商贸流通企业被培育起来。1993 年广东省批准设立高州市金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后,外商慢慢进入高州投资办厂,皮革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橡胶制品、造纸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高州市的龙头工业。2013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 124.2 亿元,增加值对GDP 的增长贡献率为 35.7%。工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收入也因此显著增加。

 (四)抓住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商贸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水果之乡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高州市积极对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唱响“古色、绿色、红色”的旅游主打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业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需求,带动了商贸经济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商贸网点遍布城乡。2013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 188.79 亿元,对 GDP 的增长贡献率为 5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3.4︰30.4︰46.2,可见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激发民众生产发展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市首先从地情出发,出台政策狠抓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作,提高他们对“三高农业”的认识,改变“以

 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利用山坡地和调整部分宜果的低产粮田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其次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经营成功人士和农业专家到当地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耕作方法,解放群众小农思想,增强发展信心。政府还组织农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有相当经济头脑的群众到珠江三角参观学习取经,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重视教育和技术推广,依靠制度营造“三高农业”发展氛围

 在经济发展初期,高州经济发展政策主要突出一个“农”字,通过制定小额信贷、涉农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等政策,在社会营造重农促工和以工带农的经济发展氛围。在面临因地处山区招贤纳才难的情况下,高州注重“教育造血”功能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尤其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良种和技术推广,并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他们为当地“三高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并重,注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合理布局

 基于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山区县要综合分析地情和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时期下的区位条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适时有侧重地发展三次产业,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两者并重。对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在产业内外部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州的“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路径模式充分体现和

 贯彻了这一思想。

 (四)发挥市场、政府和公共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州始终把地情与市况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三高农业”,对农业专业户和涉农企业给予信贷、税收、补贴等扶持补助。在农村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当区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之间联姻桥梁,促进当地农业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的合作交流,如今该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已被广东省确定为学习范例。在搞好交通物流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与市内外企业商业协会、村社农户共同培育组建市场体系和构建营销网络,着力搞活商品流通。

 (五)利用区内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山区县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不足条件,此时更应加强与区外联系合作,利用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紧密联系的商贸市场和产业联动机制。作为粤桂交通枢纽,高州加强与省内的湛江市、云浮市等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消除商品流通的各种障碍,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收区外转移的资金、产业和技术。

 作者:邱福林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县域 山区 经济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