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言训练有效性调研报告_2_2

发布时间:2020-08-08 来源: 党课讲稿 点击: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提高语言训练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教材理解不够准确,尚未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还不强等。目前的小语教学,语文素养的天平偏向人文素养的问题,训练意识不强这一点就尤为突出,课堂上,由以往的串讲串问,到强调个人感悟;由以往繁琐的内容分析,到就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清谈。对阅读教学要训练什么、怎样训练尚不十分清楚,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课堂上“花架子”较多等。早在 10 年前,张庆先生就曾振聋发聩地指出:“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同的呼声。因此,我们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注重语言训练‘点、面’有机结合”为主题进行了调研活动。

 二、调研的时间及学校 2006 年 11 月 2 日,缙云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县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员共 28 人到缙云县新建小学,分别对三位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老师领进门》、《鸟的天堂》进行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注重语言训练‘点、面’有机结合”为主题的调研。

 三、调研内容及目的

 通过集中听课、课堂观测记录、学生问卷、数据统计、主题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语言训练“点、面”有机结合的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数据为根据,以课堂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为切入点,与教师共同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语言训练“点、面”有机结合的策略。以期强化训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全面性、有效性,体现出训练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四、调研方式

  调研的主要方式是听课并填写主题探究表、课堂观测记录、学生当堂检测、交流研讨等。

  集中听课并填写主题探究表。即集中听取三位老师的研究课。每位调研教师认真填写主题探究调研表。

 (主题探究调研表表格见附件 1)

 课堂观测记录。即运用课堂观察分析法记录课堂上的情况,把听课教师分成几个组,各自针对相应的任务有针对性的作记录,力求通过直观的数据分析课堂:(1)记录分析上课老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情况;(2)运用学生座位方格记录学生发言人均次数,分析个别活动参与率;(3)记录上课老师提问的个数,分析有效问题的个数;(4)观察课堂上 1 一 2 个后进生的表现。

 学生当堂检测。每堂课结束,即随机抽取该班的四名学生对检测者提出的二个问题进行书面检测,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共收回检测问卷 12 份。

 交流研讨。即对课堂观测记录和学生检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展开交流讨论,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点、面”有机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

 五、 课堂教学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表 表 1

  上课老师对课文重难点把握的情况统计

 课

  题 《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领进门》 《鸟的天堂》 教学重点 品析诗句,体会意境 品味“田老师的什么行为深深打动了我?” 品析“鸟儿在大榕树上快乐生活”的语段。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 理解“春雨点点入土”的含义 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教学方法 朗读、想象、情景启发 朗读品析、探究发现法 朗读品析、合作探究、情景启发 所用时间

 30 分钟 25 分钟

 34 分钟 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出:

 1、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对教材重点和难点都予以了充分的考虑,仅从教学设计来说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握较准确。但在课堂上文本 的突破点与整篇文本的整合有点牵强,文本的点不能带动学生饶有兴致的学。

 2、教师能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探究。可在实际操作上朗读感悟的点多,面不广,缺乏层次,探究时小组中互动不够,优生不能辐射其他组员。

 3、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领会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时,都花了大量的时间。花时多,但学生自主潜心研读文本的时间却很少,也没有很好地做到读写结合,迁移拓展。

  [ 分析与反思]

  1、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要学会与文本进行高效地对话,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抓文章的内在联系,抓语言怎么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找到文章教学的“点面结合点”——即文章的突破口。或抓住一个词,或抓住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并以次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文章这个“面”。也可以由一篇文章带动一组文章,以课内带动课外…… 2、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教师除了要做到“潜心会文本”之外,还要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角度,从众多的“突破点”中筛选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

 3、教师要做学生的导师。课堂上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关注学生,抓住学生和文本的融合点、生长点,及时引导,适时点拨,合理提升,带领学生围绕这个探究主题一层一层剥笋似的盘活文本,进行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体验,进行殊途同归的读写迁移,让文本的重点、难点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

  表 2

 课堂上学生发言次数统计 课

 题 《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领进门》 《鸟的天堂》 班级总人数 49 人

 50 人

 53 人 共计发言人次

 50 人次

 42 人次

  64 人次 发言学生人数

  24 人

 18 人

 27 人 没发言人数

 25 人

 32 人

  26 人

 人均发言次数

 2.08 次/人

 2.33 次/人

  2.37 次/人 参与率

 48%

 36%

  50% 学生个体发言最高次数

  5 次

 8 次

 9 次

 表 2 的数据表明:

 1、上课发言学生的面不够广,参与率较低,人均发言次数都 2 次以上但发言人数最多的班级也仅占全班人数的二分之一。

 2、从学生个体发言的次数 5 次甚至 8 次、9 次可以看出,优秀生在一节课中发言的频率过高,而其他学生成了陪客和观众。训练要面向全体的意识有待加强。

 [ 分析与反思] 在一堂课中,学生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发言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每个同学,让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控,不能只让其中的几位学生与教师对话,而应该创设情境,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面。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目光撒布教室的各个角落,避免视觉上的盲点,不忽略教室里的任何一个角落,真正使教学面向全体。

  表 表 3

  上课老师提问个数调查 课

 题 《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领进门》 《鸟的天堂》 教师提问总数 72 个

 40 个

  80 个 有效的问题

  20 个

 13 个

 30 个

 有效问题率

 27%

  32%

  37%

 以上结果显示:

 1、教师在一节课中提的问题都很多,仅大的问题就都在 10 个以上,问题多且零散。

 2、提的问题多但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不到 50%。

 [ 分析与反思]

 1、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因此,教师要剔除繁琐的问题罗列,一问一答式的讲解,而要善于对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2、教师不能只引导学生对大的问题进行蜻蜓点水的面上的品析。而要深入文本细细品评。要及时将学生精彩回答的瞬间新的问题,新的知识探究点,即转化为二度资源进入更高层次的发问与思考,这样的对话才能进入更高境界。

 表 表 4

 课堂上后进生表现调查 课

 题 《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领进门》 《鸟的天堂》 后进生 1 前半节课玩凳子,老师抽其回答 1 次后认真了许多。

 做小动作,基本没认真听过课。

 就在书本上画画,不读书,也不举手发言。

 后进生 2 注意力不集中,举手 1次,未被抽到。

 举手 2 次未被抽到,后来就不认真听了。

 读书时举手发言 1次,但注意力不够集中。

 通过对后进生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出:

  1、在课堂上老师对后进生关注的程度较低。

 2、后进生在得到老师的关注后,学习的兴趣、注意力都会有明显地改善。

 [ 分析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眼中应该有学生,而且是全体学生。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等生,更要关注班级中的后进生,而且要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有更多的耐心。后进生更渴望老师关注的目光。当他们有表达的欲望时,教师要积极的给予倾斜政策,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都应肯定他的勇气,鼓励其积极参与的信心。

 六、 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检测问题附后)

 表 表 5

 《送元二使安西》当堂检测调查

  总人数 全对 基本对 错误 问题 1

  5 人

  3 人

  2 人 问题 2

  5 人

 4 人

  1 人 问题 3

  5 人

  1 人

  4 人 附:检测问题:

 1、请你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 表 6

 《老师领进门》当堂检测调查

  总人数 全对 基本对 错误 问题 1

  4 人

  4 人

 问题 2

  4 人

  1 人

  3 人 附:检测问题:

 1、文章写了谁把谁领进了什么大门?

 2、文中的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表 表 7

 《鸟的天堂》当堂检测调查

  总人数 全对 基本对 错误 问题 1

  5 人

  5 人

  问题 2

  5 人

  2 人

  2 人

  1 人 附检测问题:

 1、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第 12 自然段从那几个方面写出了鸟的多? 当堂检测的问题均根据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调查表反映了如下现象:

 1、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停留在表面上,教师对引导学生深入品位语言的面不广、深度不够。

 2、教师的教学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效果还存在较大的距离。

 [ 分析与反思] 1、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建立在“零”距离上。如果不充分地接触文本,熟悉文本,就对深入感悟文本带来很大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腾出足

 够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通读文本,切不可单独地拎出某一句,某一段脱离整体的感悟,文章知识点的掌握与文本整体要有机结合。

 2、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自悟。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才能发展语言,形成语文能力。教师不能以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而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钻入文本,读出语言文字的味,看到语言文字的形,听到语言文字的声。尤其是文本的重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能感受它活生生的魅力。例如《送元二使安西》课中,教师尽管运用了生动精彩的课件创设了浓厚 离别的气氛,但 5 人中只有 1 人体会到了离情别绪,可见学生只凭视听的冲击还不够,真切的体验是关键。

 3、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融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多元的感悟其间的人文内涵,而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唯教参是尊。例如《老师领进门》一课的检测问题“文中的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田老师是个爱讲故事的人。其实,田老师更是一个富有教学智慧,教法独特的老师,他用故事来教育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如果教师不一味强调老师爱讲故事,不把老师的故事演绎得如此完美,或许学生会有更多认知的空间。

 七、结语

  通过一天的课堂教学调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貌似繁华的课堂教学的背后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语言训练“点、面”有机结合要努力做到:

 (一)处理教材方面:文本的突破点与文本整体要有机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与文本要有机结合。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或由一点牵动一篇,或一篇文章带动一组文章,或以课内带动课外…… (二)感悟文本方面:突破点的切入要恰当、准确,以点带面,进行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体验,进行殊途同归的读写迁移,使面的理解既到位,又有提升,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

 (三)学生行为方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感悟,合作探究,学生个别活动和集体活动的优化结合。教师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优秀表现,又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此文曾参加 2006 年丽水市教研室调研报告评选荣获一等奖,并发表在 2007年 1 月 22 日《学知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上。

相关热词搜索:调研报告 有效性 训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