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政治
发布时间:2020-07-31 来源: 党课讲稿 点击:
? 毛泽东经典著作汇总
著作名称 发表年份 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12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关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2.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2.关于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⑵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⑶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⑷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⑸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⑹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3 1.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2.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3.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4.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5.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10 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井冈山的斗争》 1928.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1929.12
指出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1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和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 1930.5 1.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 4.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调查同样没有发言”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口号。
5.已经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 6.提出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国的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状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7.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8.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9.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并首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总政治部关于调整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931.4
提出“不做正确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瓦窑堡会议)
1935.12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12 1.指出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
3.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
4.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买办资产阶级发生分裂和变化的可能性。
5.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12 1.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
2.系统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和战略战术。
3.科学的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⑴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 1924-1927 的革命; ⑵敌人强大; ⑶人民军队弱小; ⑷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 ⑴⑷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战胜敌人; ? ⑵⑶这两个特点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937.5 1.指出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 2.回答革命前途问题,指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是文章的“上篇”和“下篇”的关系。
《实践论》 1937.7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⑴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矛盾论》 1937.8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
1937.8 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 年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 1938.5 主要内容有: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3.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4.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5.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6.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 7.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8.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9.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1938.10 1.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
2.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11 1.指出战争和军队的重要性,提出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2.说明“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10 1.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⑴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 ⑵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 ⑶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2.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3.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12 1.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精辟的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提出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权等问题,指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3.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5.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 1940.1 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其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法统一的观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4.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5.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辨证统一的观点。
6.《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论政策》 1940.12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改造我们的学习》 (延安整风的文献)
1941.5 1.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3.提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著名对联以讽刺主观主义。
《整顿党的作风》 (延安整风的文献)
1942.2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反对党八股》 (延安整风的文献)
1942.2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5 1.指出文艺工作的方向和原则。
2.第一次提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943.6 1.明确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3.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
1945.4 1.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2.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再一次强调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关系;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
地义”;进一步阐述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派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全面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的施政纲领。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把“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当做“我们的一般纲领”;而把“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做“我们的具体纲领”。这是根据当时形势来制定的。
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4.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⑴理论联系实际;⑵密切联系群众;⑶批评和自我批评。
5.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6.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的标准。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7.在报告中提到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12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⑵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⑶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⑴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⑵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948.1 专门论述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问题。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问题》 1948.3 指出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提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个方面”的重要观点。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4 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其中“人民大众”就是指革命动力。
2.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
3.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4.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48.11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
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12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西柏坡会议)
1949.3 1.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恢复和发展生产)和主要途径。
⑴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⑵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个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的政策;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⑷提出两个“务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6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
5.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历史任务。
6.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7.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4. 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1950.6 规定了实现对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其中三个条件是:
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3 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不要四面出击》 1950.6 1.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2.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党对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步骤,十分注意团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推翻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3.会议着重批评了那种可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该文也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关于政策和策略的一篇重要的文献。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1956.4 毛泽东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论十大关系》 1956.4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精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⑵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⑷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⑸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⑺党和非党的关系;⑻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⑼是非关系;⑽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
2.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辨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辨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5.第一次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另外报告中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和民主党派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和”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总原则)的重要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2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主要是三点:⑴矛盾普遍存在;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性质,运动特点,解决方法途径方面有着本质不同。
2.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3.辨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在文中对国家、个人、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7.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8.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9.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10.提出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840-1919)
国民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汇总
历届大会 时间 地点 会议主要内容 中共一大 1921 年 上 海 浙江嘉兴 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 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 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 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 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 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 选举中央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2.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大事件。
4.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 12 人。(毛泽东出席)
中共二大 1922 年 上 海 1.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⑵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2.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3.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
4.中共二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5.中共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中共三大 1923 年 广 州 1.党的三大召开,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和孙中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
2.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2.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共四大 1925 年 上 海 1.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2.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3.中共四大的历史功绩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大会还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地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
4.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5.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共五大 1927 年 武 汉 汉 口 1.背景原因:1927 年 4 月 12 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
2.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3.毛泽东在此次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4.中共五大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中共六大 1928 年 莫斯科 1.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⑴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⑶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⑷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⑸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
3.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中共七大 1945 年 延 安 1.大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3.中共七大中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概括。在报告中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详细的全面的阐述。
4.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八大 1956 年 北 京 1.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年>的建议》。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3.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⑴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⑵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⑶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⑷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4.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中共九大 1969 年 北 京 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
2.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共十大 1973 年 北 京 十大的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中共十一大 1977 年 北 京 1.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2.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二大期间 1982 年 - 1987 年 北 京 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三大期间 1987 年 - 1992 年 北 京 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点: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终点: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90 年完成)
第二步: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世纪末完成)
第三布: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邓小平在十三大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南巡:⑴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三个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十四大期间 1992 年 - 1997 年 北 京 1.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4 年的实践经验;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5.1995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6.1994 年,我国制订《中国 21 世纪议程》。1995 年 9 月,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7.江泽民的“三讲”教育:1996 年,党的 14 届六中全会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十五大期间 1997 年 - 2002 年 北 京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的报告。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大会指出: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⑷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⑸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⑴1999 年 9 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⑵西部,是指 12 个省区市,即西北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西南五省区市,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⑶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战略发展总体战略和总居于优先地位 4.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⑴2000 年,江泽民在广东,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⑵2001 年 7 月 1 日,江泽民在建党 80 周年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六大期间 2002 年 - 2007 年 北 京 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被确立为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十六大报告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地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同时也表明,在党面临的一系列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党和国家其他任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6.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7.2003 年 10 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8.2003 年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9.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
⑴2006 年 16 届 6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0.先进性教育 ⑴2005 年 1 月,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
⑵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11.新农村建设
200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 16 届 5 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⑴八荣八耻的提出:2006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 ⑵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十七大期间 2007 - 2012 北京 1.改革开放的评价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0 二 0 年比二 000 年翻两番。
7.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0.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 年)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⑴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⑵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11.十七届四中全会(2009 年)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⑴四大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⑵首提“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2.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 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⑴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⑵基本要求: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②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
⑤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13.胡锦涛七一讲话 ⑴三件大事:①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49 年)
②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 年)
③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⑵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 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⑶两个宏伟目标:①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建成小康社会。
②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4.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 年 10 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十八大期间 2012 - 至今 北京 一、十八大 1.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成就。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4.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翻番”: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5.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⑴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⑵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⑶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⑷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6.执政党建设。
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7.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内容: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
2.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四、十八届四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要表述: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