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1-01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活法》是稻盛和夫先生写的一本充满哲理的著作,在阅读《活法》这本书籍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重新思考自己所处的方向。想要知道更多关于《活法》的读后感,就请和我接着往...
《活法》是稻盛和夫先生写的一本充满哲理的著作,在阅读《活法》这本书籍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重新思考自己所处的方向。想要知道更多关于《活法》的读后感,就请和我接着往下看!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篇 1
以前很少读哲学有关书籍,因为觉得哲学比较难懂,难悟,直到凌总送我《活法》阅读之后,改变我对哲学书籍,哲书思想认知。但通过读《活法》,让我觉得哲学原来可以简单直白易懂,并不像思想论书籍难懂难悟,也让我这个很久没有看书的人来说都能坚持看下去冲动。
稻盛和夫在《活法》根据自己经历,讲诉自己由平凡绝缘瓷瓶工人凭借自己的坚持、正确理念,一步步充实自己,达到自己人生目标,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作者虽是日本人,但《活法》一书我慢慢喜欢日本企业家崇尚道德,追求真我,从一而终的精神。初入社会时我也有过迷茫,经常会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吗?还是不断创造更多钱财,过上好多人都崇拜富裕的生活。但经过工作一段时间后,慢慢体会到自己所想并不是什么人生的意思,而是自己私人欲望。至于自己要达成什么目标,实现什么理想,活出什么意义,完全是模糊的,一直感觉自己在
走一步看一步,心中久久没有找到答案。当看到稻盛和夫《活法》书中所说人生的意义:"提升心性,磨练灵魂。"顿时觉得言之有理,心中也豁然开朗。没错,人生的意义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自己修炼灵魂,提升自己心中所认可的自己。
很多时候人在困境中会选择逃避或者误入歧途,会觉得上天对自己如何不公,甚至不想工作,不敢工作。但书中稻盛和夫说的对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持单纯的原理原则,这样才是不可动摇的人生指针。以前我总以为真理是伟人才想得出来,但从稻盛和夫领悟到其实真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就在平常生活工作中。人生的真理得在勤奋工作中领会,工作目的是获取报酬,工作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磨练灵魂,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人本身的价值。
工作能体现劳动成果,实现人生价值。工作好与不好考量的是工作结果,而从稻盛和夫领悟到工作结果:思维方式 X 热情 X 能力;思维方式决定未来成就与道路、一心向善、积极向上、有建设性、有勤奋、有感恩等这些正能量变成我们的血肉,占据着心灵;乘以自身热情找乘以自身才华能力去劳动,去工作,这样你会更容易成功,更有出息!
在上下班路上我常常带着问题在前进,在思考,因为只有"心中所想",我才觉得自己在进步,在积累灵感,就像《活法》所说"智慧的宝库",灵感是创造的动力、源泉。尽管自己在进步或者小有成就,但必须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出更高的标准,并不断严格自律,这样才是人生的"王道"。也是实现理想的基石。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篇 2
为什么要改变思维方式,改变思维方式有什么好处?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改变思维方式,我们的人生就由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那么这些转变从何而来呢?
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于对待工作,就好像我自己一样,如果对待现在的这份工作是保持着随遇而安,一副淡然不关心的心态,也许今天就不会坐在优化组这个部门中了。也许是因为拥有了稻盛和夫《活法》中所说的"总是积极向前,有一颗感恩的心,乐观的接受,充满善意,有理想,不惜努力......"。积极的心态是一个成功的人生的起点。在我还没有找到工作之前,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很迷茫和很无阻,后来是通过进入公司之后,在同事和组长们的帮助下,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人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了,随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我觉得还应该做到四点。
一是感恩
像凌总经常说的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公司,感恩同事和家人。感恩公司领导给了我一个感谢同事以及组长们在工作中给我的指导,让我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份工作和公司,让我得到成长,更要感谢家人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
二是拥有一颗好心态
拥有一颗好的心态在当下这个世界显得非常的主要,就好像年轻的稻盛和夫在濒临倒闭的京瓷制造出在刚刚才在美国的大企业研发出的新材料时的动力与压力都是来源于自己,即使他当时做不出这种新材料,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指责他。当时他却出来了,这是需要多么一颗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这件事情中我发现,以前小时候父母总是对我们做出这样那样的要求,长大过后我们就不要指望公司对我们做出这样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要对自己有动力和压力的施加,很多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会超出我们的预料,就会成功。
稻盛和夫也教会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除踏踏实实地工作外,还要做一个拥有思想和心态好的人,怎么样去提高在公司中的价值,是我要积极去达到的一件事情,同时还要带好自己的组员,把自己学到的技巧都传授给她们,还要发现她们身上的闪光点。
三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敬业
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严格,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样我们就对在面对任何较高的要求时候能够淡定地区应对。稻盛和夫能满足 IBM提出的在其他公司看来难以接受的苛刻要求,其实是基于其平时他和他的团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平时对自己要求高,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就不会心虚,别人不敢做的高难度工作自己敢做。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在工作上学习到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认真工作的必要性。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
四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指出,树立作为人应有的正确人生观,尽力贯彻到底,这才是人生的"王道"。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在那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篇 3
最近读了《活法》前两章的内容,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感想。
1.持续努力,变平凡为非凡
"人生就是今天的不断累积,就是现在这一刻的不断延续,如此而已。"
稻盛和夫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非凡来自平凡,平凡创造非凡,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过程。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 6 月刚加入辰龙,在一次晨会上,当时我的组长欣欣给我们讲了三个砌墙工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同样的起点,未来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决定这一切的,就是不同的态度。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都是成就未来事业的第一步。
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那时候,我每天的工作看似是在重复复制粘贴的步骤,而且我的发文速度比较慢,但我想,只要我能摆正态度,持续努力,学习更多更深层的编辑知识,相信自己经过磨炼,所做的工作就不再是简单的"砌墙"。
那时的努力,最终得到了认可。一年之后的今天,我从一名新人成长为新人组组长。但三个砌墙工人的故事,以及《活法》中"持续努力,变平凡为非凡"的道理,我依然谨记心中。在今后工作中,我要更加积极向上,比以前更加努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完成好上级交代的任务,努力做好指导新人的工作,也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他们。
正如书上所说的,全力过好今天,才是实现理想最切实的方法。坚持下去,相信岁月定会给我们应得的馈赠。
2.迷惘时的航标——"人生哲学"
"今后如何选择,将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因此,有没有一个明确、正确的判断基准,我们人生的结果将完全不同。"
"人生哲学"这个词比较高深,我个人对它的理解是做人做事的理念和方向,当我们迷惘时,它能把我们领回到事物的原点。
人一旦陷入迷惘,就很容易不安,消极,做事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性。我也曾无数次迷茫,特别是毕业不久,当看到以前的同学考上公务员,或是通过家里的关系进入国企,而我的工作才刚起步,我也在想,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工作是为了什么?
《活法》,我领悟到了,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工资报酬,最重要的是让我找到属于我的位置,努力创造价值,并且在创造价值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活法》,我领悟到了,只有我的能力达到一个量级的时候,我才有更多思考选择的余地,才能看清未来的路,才能找到我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在此之前,我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迷惘时,要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勤奋打败懒惰。只要我愿意,我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篇 4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活法》这本书。
最初拿到这本书,翻一下目录,内心多少有点困惑,甚至在读完这本书的前两章,仍感觉这是一本鸡汤味十足的成功学书籍。
不过,幸好还是让自己坚持读完了这本书,因为越读到后面越会发现,书中所讲并非是夸夸其谈,有些甚至是自己已经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或是践行的东西,只是从来没有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或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
一、寻找人生的方向
刚来公司时,自己也很迷茫,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看不到未来,就连公司布置的很简单的任务也做不完,好几次都感觉坚持不下去了,想要放弃。
当时,我也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生不过百年,昏昏噩噩已过去二十余年,终于跳出自以为是囚禁自己的象牙塔,却发现通往罗马的道路竟如此多,如此错综复杂,以致根本不知道该往哪条路走。
周围的人给了很多的意见,大多数亲友都劝我放弃,给我指出了各种看似更易成功的道路,但实际上,无论哪条路,都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容易。最终,我也疲于纠结这种烦心劳神的事情,甚至有些破罐破摔地想,就这样干下去吧,车到山前必有路。
迷茫后的心无杂念,埋头苦干,得到了回报,得到了认可,原本模糊的前景,在回头看时,竟变得清晰了,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竟这样简单地就让我破解了。
通往罗马的道路是很多的,但只有上路了,才有到达的可能性。
二、正确的思考
爱因斯坦对成功也有一条公式:成功=艰苦的努力+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正确的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我在上学时也有所发觉。身边不乏有刻苦努力的同学,但他们花了别人十倍的功夫,学习效果却远远不及那些"聪明"学生。
也许其中是有天生的基因差距,但在历史上并不缺少"笨"学生靠着后天
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也就是后天的努力其实是可以纠正和弥补这种差距。
"笨"学生和"聪明"学生的差别其实不大,只在于方法,也可以说是努力的方向。"笨"学生努力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但他们缺少主动思考,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聪明"学生往往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懂得要努力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完成任务。在我看来,机械性的努力是一种思维的懒惰,"笨"学生们大概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罢了。
我喜欢和"聪明"的同学呆在一起,不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学霸"的光环,而是在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所专注的事物的热情,他们很少抱怨,遇到难题或瓶颈时,他们也会抓耳挠腮,但神情兴奋得像个正在探险的孩童。
这股热情所产生的行为,在我看来,大概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正确的方法吧,这些"聪明"学生就是书里所说的那种"自燃型"人物了,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太阳,自己就会发光发热,引导着大大小小的行星们聚集在他们周围。
热爱工作,才会自然而然沉迷其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正确的方法。
三、保持童心
上周在公交车上遇到一对可爱的爷孙,爷爷给小孙女讲战争历史,小孙女一边听一边问爷爷,为什么坦克没有轮子?为什么导弹可以跟踪目标?为什么飞机能在天上飞?......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的眼中竟是这般不可思议。那天听得入神,竟差点坐过了站。
大人们常常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净问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就算知道
飞机的原理又能怎么样?难道就可以去当飞行员了吗?
小时候谁没说过以后要当科学家,但实际上,长大后真的成为科学家的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我没有当上科学家呢?我这样问自己,后来我发现,在很早的时候,这个梦想不知为什么就丢了,自然而然,我也没有走上成为科学家的道路。
成长似乎是一段慢慢扼杀童真和梦想的过程。现实是骨感的,但一颗童心还是不能丢。
用一颗童心去看世界,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理所当然,也并不是那么复杂,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离事情的本质就更进一步了。
小时候折纸鹤,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折满 1000 只,塞满了玻璃罐子。现在想想,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种为了达到目标而专注努力的品质,原来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
保持童心,不轻易被周遭现实迷惑,敢于做梦,坚持、专注、热情、努力、善良,这些在孩童时期就已经掌握的基本品质就不会轻易丢弃。
书虽然是读完了,但所能感悟的仍是很浅层的东西,在往后的日子里,还要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