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代武术教育改革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24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高校现代武术教育改革反思

 摘要:武术进入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等诸多因素,且武术教育因过于迎合学生需要而迷失了自我,丢掉了勤修苦练的理念。文章根据教学实践,通过对高校现代武术教育改革进行反思,提出想要促进武术教育的发展,应依照武术的本质特征,进行武术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对抗性练习,使学生与武术产生共鸣,以达到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初衷。

 关键词:武术教育;武术本质;文化;共鸣

 真正的武术学校教育,发端于民国时期。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反抗外来侵略,武术作为“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的初衷进入学校。[1]自武术进入学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教学的效果与原先的期望相去甚远,为使学校武术更好的发展,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革,众多学者针对许多不良现象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通过改革来实现学校武术的繁荣发展,为武术的昌盛延续血脉。大学是人才的摇篮,也是武术传承的重要阵地。针对高校武术教育的改革研究层出不穷,主要是针对教材的改革、教法的改革、教师的改革以及针对学生的改革,从武术改革的四个大致方向可以看出,一切的改革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而置武术自身于不顾。在改革的过程中,重视了武术“能指”方面的功能,忽略了武术“所指”功能。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结果是不容乐观的,与改革的目标大相径庭。本研究将从高校武术教育现状开始,进而阐述造成武术教育现状的原因,最终指出武术教育改革与现

 实需要之间的差异。

 1 武术教育改革的误区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在高校的开展现状不尽人意。学校武术教育问题是每一位武术教育者永恒的关注。[2]笔者认为武术教育改革的误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不符;武术教师专业技能深度不够;武术自身一味的“妥协”;授课方式转变而授课方法的滞后等方面。

 1.1 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落差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武术的目的是提高技击能力,而大学武术课上所教内容,几乎全部为套路、动作,对于身体素质一般的现代大学生而言,练习的过程并不轻松。而要想达到武术所期望的高妙境界就必须经过漫长且清苦的习练过程[3],尤其是在教师要求“动作到位”的情况下,更是显得疲惫不堪。即便是散打课,也因“注意安全”而没有实战的练习。这样以来,学生的期望得不到实现,就造成了对武术课的失望,进而是对武术的失望。如果学生以练习基本技术为主,即使练得再好,如果不能应用于对抗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无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4]想要实现攻防能力的提高,需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自由情况下的技击。而技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实战条件过程中实现,与现在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几乎没有交点。

 1.2 武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深度不够

 武术教师,尤其是非专业体育院校的、年轻体育教师,尽管是武术专项,在接受武术教育的过程时大都以套路动作为主。对动作的攻

 防含义、动作的练习方法、动作的文化内涵、各拳种的历史等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更是缺乏实战过程中的对抗性练习。自身对武术的理解和实战能力的缺乏,造成教学过程的捉襟见肘,不能将“打”与“练”有效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没有了武术的对抗。武术动作具有攻防含义、技击理念、哲学内涵、中医原理、审美旨趣乃至传说故事[5],由于武术教师这些专业知识的缺失也造就了武术的性质变异。

 1.3 武术自身的一味“妥协”

 学校武术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基础较差、身体素质不够好等方面的因素,提出的“简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打练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等改革策略,都是弃“武术”于不顾。在现代社会中,武术的主要功能不是“技击”。但是,练习武术的过程永远不会是“浅尝辄止”或娱乐的过程。散漫的练习绝不会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武术,不会使武术在高校得以延续,更培养不了武术的热爱者或通过武术来提高民族精神。从实现中国武术强族、强种、教化、涵养大众的本真性价值和作用出发,建构起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的学校武术教育平台抑或是校本课程,才是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

 1.4 授课方法的滞后性

 武术由民间进入学校这一过程中,没有出现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师徒制使师傅能够专心的培养少数徒弟,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保障,从动作、用法、内涵、实战、理念到拳种历史都能教习。“而反观高校武术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为一周一次,两种情况形成

 了鲜明的反差。由师徒制的工艺化生产到班级授课制的大批量生产,在相应的方法出现之前而发生。”[7]教学的效果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多种因素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武术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改革的对象只有武术,使武术表面上变得能够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要。笔者认为武术在高校的发展不能以改革武术为手段,而应以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为途径,即通过武术来改变学生,而不是学生改变武术。

 2 改善武术教学效果的途径

 武术的掌握是一个由机械学习到用心体会的过程,练习者与它的共鸣是产生兴趣的起始,良好的体验和正确的理念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自学与求学他人是习练者进步的台阶,对抗练习能够加深对武术的理解,体会与专业知识结合有助于武术文化体系的丰富。

 2.1 与武术的共鸣是产生兴趣的起始

 武术的功能不仅限于健身,它包含丰富的哲理。而高校武术教育大都是从机械的教学开始的,这种方式很少能够使学生和武术产生共鸣,学生习练武术更应该注重共鸣的产生,他们需求武术的技击特性,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传统武术的技击用法,用法是解决应用能力为主,[8]是大多数学生习武的目的所在。如何练习武术技击、实现一定的技击性,应当作为武术教学的重点,以实现学生与武术的共鸣。

 2.2 良好的体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体验可以分为练习前的体验和练习后的体验,还包括长期练习的体验。而起始阶段练习过程的体验至关重要,对于初学者而言,有一

 个良好的体验是其进一步学习的根本因素。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初始的良好体验发生于身心感应。这种感应与其他项目不同,具有武术习练的特殊性。它是一种身心一体的感觉,尽管也会产生疲劳,但这种疲劳应带有特定的舒适感和成就感。这种感受并非所有练习者所有,更非每次练习都会发生,而对于有这种感受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增强其练习武术的动力。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锻炼,我们应该重视练习者学习时的身体体验。

 2.3 自学和求学他人是习练者进步的台阶

 现在的网络比较发达,学生通过搜索与观察,可以找到自己比较喜欢拳种类型进行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为学生讲解学习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学好动作和套路。学生在自己学习完以后,通过向练习时间较长的人请教纠正自己的动作,并进行内涵的讲解,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学习者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对武术套路的掌握、动作的规范和内涵的理解上,还体现在对练习内容的挑选上。长的套路练习需要较长的时间,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现实情况。这时就要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拳种和套路,并能够符合自己的作息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武术改革中的“简化套路”是切实可行的。

 2.4 对抗性练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习武的兴趣

 套路练习绝不是大多数业余爱好者的目的,他们都对武术寄予一定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技击能力,希望通过武术的练习来提升自身的对抗性。因此,在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抗性

 练习的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对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武术的理解。这种对抗性练习要符合武术的特色,依据武术特征和传统理念,进行“安全”情况下的对抗。如太极拳、意拳的推手等,都是传统武术进行对抗练习的重要形式。在对抗的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力要“发于根、主于腰、形于手指”等特点,注重武术用力的整体性,应杜绝习惯于使用局部力量。

 2.5 体会与专业结合有助于武术知识的丰富

 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武术亦是如此。21 世纪初期,通过生物力学的方法对武术的研究较多。诸多拳种也注重对抗式力学的应用,如意拳推手时的杠杆力,不仅符合力学特征,也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力学知识,对于文科的学生而言,要使武术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性。如太极拳论、意拳正轨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富含哲理,对体现武术特色和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高校武术教育教学改革,长期的“削足适履”并没有实现学校武术的健康发展,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是高校武术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武术教育现状的分析,高校武术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进而引起其学习武术的兴趣,并能够在练习过程中有良好的体验。武术的教学要注重武术的对抗性,失去了对抗性很难使武术在学校发展。在武术教学的过程,应注重与专业的结合,进一步丰富武术的知识内容。武术教学中也要贯穿武术文化内涵的传播和

 教育,从根本上改革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90-95.

 [2]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9):64-68.

 [3]钟菊华,郑健.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困惑与反思——基于文化本源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5):118-121.

 [4]杨建营,邱丕相.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5(5):92-97.

 [5]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9):64-68.

 [6]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90-95.

 [7]王岗,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以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55-61.

 [8]杨华莉,武冬.武术专项技术课“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5):79-85.

 作者:李杨 王夏伟 单位: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改革 武术 反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