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巩固深化XX主题教育成果意见》感想
发布时间:2020-10-17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感想7 7 篇
【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贯穿工作谋划、决策和执行全过程,贯穿发现和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过程。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员干部要学会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敢于到基层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倾听群众内心的声音,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找到服务群众的方法,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绷紧问题意识的弦。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基层调研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从群众所盼、所急、所忧入手,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而不是事先就定好调子,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要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紧紧围绕“问题”,及时调整行程安排,少一些“指定路线”,多一些“随机路线”,力求深入现实、贴近群众。要对调研课题的背景、内容、方法了然于胸,列出提纲计划,盯紧重点问题,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提前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方言、民俗,找到话题的共情点,让群众感受到调研是“有备而来”,更容易敞开心扉,讲出真问题。
搭稳倾听问题的箭。《史记》中有句名言,“言能听,道乃进”。到基层调研时要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融入群众、平等交流,用真诚打开群众心底的“话匣子”。要少说多听,多用引导式的语言,不要真实情况还没了解多
少,就开始“高高在上”进行指示强调。群众的话语有时会比较急切、缺少层次,但往往却是最真实的声音,更要摆正心态、耐下性子,听懂背后的需求和期盼。要注意观察群众是否存在碍于情面或者迫于压力不想讲实话的情况,留下电话、微信、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后续更深入地沟通交流,并严格为其保密,打消群众的顾虑,让群众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拉满解决问题的弓。毛泽东同志曾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有些干部下基层只“调查”问题却不注重“解决”问题,调研归来随即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束之高阁,拍拍手就算完成了任务,如此不仅寒了群众的心,也背离了调研的初衷。要把为解决群众问题放在首位,具备条件的马上办,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要上下联动、多方协同,敢于担当、敢于碰硬,共同推动矛盾化解、问题解决,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强化对调研成果的梳理运用,把调研中形成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办法,及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贯穿工作谋划、决策和执行全过程,贯穿发现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过程。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持续改进调研作风,加强全过程精细管理,烹好调查研究“这道菜”。
精心“备料”,确保方向真正“定得准”。心中有方向,行动有力量。调研课题的选定和资料的准备,影响着成效的好坏。调查研究不是“瞎子摸鱼”,更不是“闭着眼睛捉麻雀”,唯有找准切入,方能有的放矢。要聚焦重点难点,在选题上“精雕细琢”,从党政关注的重点、社会关切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创新关联的难点中定主题、选课题。要聚焦问题导向,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到哪些方面调研,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就重点在哪个环节调研,坚持实践需要什么就从什么着手,下足准备功夫,真正找准和着力点,确保调研方向不偏。
耐心“烹饪”,确保问题真正“引得来”。干部沉下去,问题提上来。调查研究不是“指手画脚”地“挑毛病”,不是“走马观花”地“赏风景”。若是仅仅满足于查资料、听汇报,听成绩经验多,看问题教训少,往往掌握不到丰富扎实的“一手资料”。要始终保持“泥土味”,多一些明察暗访,多一些“突然袭击”,不打招呼不说目的,走进基层走进一线,原汁原味听实话,原原本本察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淡化“官念”,引导基层讲真问题、真讲问题,既听得赞同声,更听得“牢骚声”,大胆吸纳意见,找到差距、不足和失误,真正把情况摸准、摸透。
细心“调味”,确保成果真正“用得上”。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研不仅要立足“发现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如果调研过后便“拍屁股走人”,没有及时拿出可行的对策措施,不仅背离初衷,也会失信于民。要注重解决难题,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有时限。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继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掌握规律、发现奥秘,形成具有指导性的对策和建议,
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助推工作蹄疾步稳、一路向前。
【篇三】
中医诊断中常用“望闻问切”四法来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是检查身体疾病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个人的身体需要定期检查以判定是否健康,党员干部的思想也需要时常开展“政治体检”来增强政治“免疫力”。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要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虽不同于中医的问诊号脉,但也可以类比“望闻问切”四法,从中找到党员干部做实做细政治体检的“秘诀”。
“望”字诀——“善养浩然正气”。身体健康的人看上去常常是“气色红润”的好面相,思想健康的人也会呈现出“正气充盈”的好状态,二者其实相辅相成。加强锻炼会让人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时常自觉打扫“政治灰尘”,防范“政治微生物”的侵袭,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锻造过硬政治素质和政治本领的“日常修炼”。开展经常性的政治体检,时刻“省察”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让党员干部在信仰深处积累起“浩然正气”,精神上自然能够达到“百毒不侵”的境地,各种怀有“不忘初心”的“魑魅魍魉”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党的肌体就能始终保持“经络通畅”“纯然无杂”。
“闻”字诀——“听其言而观其行”。身体健康的人在运动时肢体协调、体态轻盈,思想政治健康的党员干部在行动时当然“步伐稳健”“落地有声”。政治体检的
过程固然需要党员干部具备“刀刃向内”的勇气“割痈祛疮”,更需要持久观察和检验党员干部在践行初心和使命中的“执行力”“行动力”。一个真正思想政治健康的党员干部不在于发表了多少“豪言壮语”,更要观察其在经历政治体检后是否更加主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否更加积极地彰显“责任在肩、踏实向前”的行动坐标,是否更加旗帜鲜明地与各种“歪风邪气”彻底“划清界限”,引导党员干部从“言”与“行”两个方面打通思想政治的“任督双脉”。
“问”字诀——“真诚相见问何如”。“非精于医者,必不能问也”,在中医诊断时“问”的环节至关重要,不仅能从细致耐心的询问中确定病症,也能在沟通了解中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政治体检是一场思想深处自我革命式的“杀菌排毒”,需要党员干部具备向“自己开刀”的勇气和恒心。党员干部思想上出现“滑坡”绝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是有迹可循的,这需要党组织和身边的党员干部及时发现,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交流思想,以真诚的交流打开党员干部思想上的“心结”,以真诚的提醒让思想出现“偏差”的党员干部及时矫正航线,以真诚的帮助让党员干部始终在“正能量”的萦绕下健康成长。
“切”字诀——辨证施治,开好“药方”。中医诊断的最后一环就是“切脉”,医生通过病人脉象的“浮、沉、迟、数”最终确定药方,辨证施治。体检报告单指出的问题是对身体状况的“预警”,政治体检的结果则是为党员干部思想“亚健康”状态开出的整改“处方”。正所谓“知行合一”,通过政治体检的“扫描”和“透视”,发现有违初心和使命的“苗头”和“症状”,就要拿出“刮骨疗毒”的政治勇气立查立改,特别是在组织生活中用足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认真撰写“自
检感悟”,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反思自己的言行、检视存在的问题,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以“久久为功”的劲头净化思想灵魂,驰而不息锤炼“永不褪色”的政治品格。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意见指出,党员干部要自觉把政治体检作为打扫思想政治灰尘、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的重要途径,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党员干部而言,做好“政治体检”是绘好“政治肖像”、强健“政治体魄”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要做好“政治体检”,当勤于“自我体检”、乐于“倾听医嘱”、敏于“全面治疗”。
做好“政治体检”,要勤于“自我体检”。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自我体检”是查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党员干部要勤于“自我体检”,就是要用好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这一重要法宝,经常性、全方位、多维度开展自我剖析。常反思,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将敬、戒、省、慎、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否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勤学习,从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用党的红色基因和科学理论凝心聚魄;善总结,找准“症结”,看清实质,把党员姓“党”、干部就要“干”铭刻在骨子里,融入在血脉中,落实到行动上,切忌无关紧要的“小感冒”拖成侵入肌体的“大病灶”从而造成为时已晚的“大麻烦”。
做好“政治体检”,要乐于“倾听医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身上有一些“小毛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听劝告,乐于“倾听医嘱”就是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虚心听取意见,来一次全身心的、彻底的“看病排毒”。党员干部要听党话、跟党走,时刻同党中央要求“对标”,同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对照”,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警惕“软骨病”,不断推动思想觉悟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积极参加集体学习,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发现问题不推诿,整改落实不无为;要细听群众言,站稳人民立场,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扫除思想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将脚踩到老百姓的田埂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事办到老百姓的需求上。
做好“政治体检”,要敏于“全面治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健康体格”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复杂体系,其成长需要“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自我体检”是第一步,“倾听医嘱”是第二步,要真正做到体检合格,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治疗”。认真检视问题,深入剖析根源,举一反三,既做到缺“钙”补“钙”,缺“锌”补“锌”,更要重视“钙锌”同补,多管齐下。“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不重视小问题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诱发大问题,因此,严控党性“血循环”,激活理想信念“神经末梢”,加快素质提升“新陈代谢”,才能确保“肌体健康”。
知愈深则信愈笃,信愈笃则行愈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唯有让“政治体检”有始有终,才能排出毒素“治未病”,摆脱“虚
症”强身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理论学习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根本之道,是提升党性和个人修养重要途径。然而,有少数地方或党员干部对理论学习热衷于喊口号、唱高调、做样子,用“包装”替代“武装”,不仅“包装”不出好的效果,还会产生学习上的形式主义,偏离学习的正确方向。
破除理论学习形式大于内容的“包装”现象,必须要认清理论学习的“背后的真谛”——“中国味”“墨香甜”“小心思”和“泥土香”,才能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理论学习要有浓浓“中国味”,方显正宗。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但如果仅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模板学习,只会成“守着公鸡下蛋——白搭工”。理论学习过程中要重点聚焦在能植根于中华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发展等具有浓浓“中国味”的理论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其中学得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悟得出无畏的担当精神和高度的自觉
自信,更能涵养得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真挚为民情怀。
理论学习要多些“墨香甜”,方能持久。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当成红糖吃而浑然不觉,还说“非常甜”,这墨香味的甘甜是陈望道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痴迷。对待理论学习就应保持这种“墨香甜”的劲头,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以“‘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愿”的热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多扎理论学习的“马步”,勤练理论学习的“实招式”“硬功夫”,养成“日日学日日进”的好习惯,进而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到哪里,理论学习就要跟进到哪里;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理论学习要来点“小心思”,方可出彩。“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思”是理论学习的精髓之法,“学而不思则罔”,动口不动脑,过眼不过心,学习就成了“过眼云烟”,转身便“消逝”,更别提学有所成、所得、所悟了。在学习这件事上多花点“小心思”,形式上可以多点“花样”,除了学原文读原著,还能借助互联网等新平台,看看专家学者们的理解分析等;学习过程中,懂得找出自己学习的“兴奋点”和与书本内容的“共鸣点”,带着兴趣学习,带着感情思考,才能动力十足;书本选择上,要找与党员干部“契合度”高的好书,如哲学类,能“终身受益”,历史类,能“知兴替、明得失”,经济科学类,能与时代潮流并进……诸如此类的好书,定能涵养出高尚的追求、博大的胸怀和抵御权钱名利诱惑的浩然正气。
理论学习要带点“泥土香”,方有实效。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一语不成践,万卷皆为空。加强理论学习的根基在于走实脚下的路,那就不妨让理论学习多沾点“泥土香”,多深入基层一线,多向群众求学,将“纸上终觉浅”的知识与实实在在的“土方法”“土经验”相融合,架起理论和实践的“连云梯”,找准学懂弄通做实的落脚点,从而转化为谋划工作的好思路、促进工作的硬措施、领导工作的真本领,再从提炼“无字之书”的理论精华,周而复始,良性循环。但如果在学习理论时脱离现实、抛开工作,就学习而谈学习,那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理论知识学得再深再好,也无法发挥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
【篇六】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对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贯穿工作谋划、决策和执行全过程,贯穿发现和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过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当下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只盯着上级的安排部署,在具体抓落实时不经过充分调研就贸然决策,有的坐在办公室搞调研,有的则搞一些“作秀式”调研,经常“自以为是”“乱拍脑袋”,导致一些决策部署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实施过程中要么“水土不服”,要么“变形走样”,群众不满意、不认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调查
研究的重要性,用好这个“传家宝”,把调研当作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要在调查研究中转变作风、改进方法。调研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高质量的调研需要扎实的作风来保证,“跟风式”“扎堆式”的调研说到底还是作风上出了问题。开展调研,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要坚持一个“实”字,做到实事求是、真蹲实调,坚持问题导向,一开始就盯着问题去,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防止“隔靴搔痒”“走马观花”;要坚持一个“细”字,严谨认真、有条有序,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做好调研方案,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杜绝“听汇报、看材料”;要坚持一个“效”,讲效率、求效果,不拖沓、不懈怠,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运用好科学的方法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坚决不让调研扑了空。
要在调查研究中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只有切实走到基层一线、走进群众中,“深入”也要“身入”,“身至”更要“心至”,才能及时发现、掌握问题的实质,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紧盯群众问题,领导干部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服务人民,因此,调研中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群众炕头坐一坐,把准民生痛点难点,倾听群众诉求、收集群众意愿、回应群众期盼。要坚持拜人民为师,主动放下“架子”,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主动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学会把自己当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学会把自己当“学生”,把群众当“先生”。要积极采纳群众的意见建议,汲取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切实做到调研过程群众参与,调研结果群众满意。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干事业、谋发展的必备本领,也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好率带作用,不断提升调查研究本领,在调研中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篇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明确指出,要聚焦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切实能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招硬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纵观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只有调查研究,你才能心中有数。”对于调查研究,陈云同志有过这样一番论述。他说道:“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由此可见,重视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一个个胜利、创造一个个奇迹的重要法宝。
坚持问题导向,抓住“病灶”按需“开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前行的
动力。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揣着问题“沉下去”,窥视问题全貌、把握问题本质。然而有的党员干部为调研而调研,问题没想好就“先下去再说”;有的下去呼呼隆隆一大串,乐于听汇报、看材料,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认真劲。漫无目的、空洞无物的调研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既浪费了宝贵精力,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广大领导干部要善于用好调查研究这把“利器”,将“刀锋”瞄准真正的问题。要带头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凡事“多问几句”“多看几眼”,切实把问题找实找准。坚持敞开大门搞调研,带着问题走下去,揣着课题蹲下来,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建议,让调查研究充满“烟火味”。
落实解决时限,放好“沙漏”计时“清零”。调查研究是基础,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为百姓服务要做到掷地有声、落地见效,切莫“投石问路”结果“石沉大海”。解决问题要放上“沙漏”计时“清零”,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明确时限,及时向群众做好沟通解释,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给群众吃下“定心丸”。更要摸索处理解决方法最有效路径,靶向发力,精准解剖,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要开出“药方”,对症下药。要及时将解决成效摸实摸透,将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问题解决的唯一标准,真正让百姓“呼声”变成“笑声”,切实让群众感受到调查研究所带来的“满满幸福”。
抓实调研作风,防止“扎堆”作秀“看花”。是否善于调研,既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当前,有的干部思想没转变过来,不想吃苦受累、刻苦钻研,于是就做“看起来心中有数”的调研;有的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脚不落地就“打道回府”,脚不沾泥、身不落灰,这样的调研报告注定像墙上芦苇“头
重脚轻根底浅”,只会让问题继续“悬空”。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做调研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更不能掺一点“杂质”,要以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把真实情况摸准摸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问题本质,精准破题解困,真正让调研成果与实际效果画上等号,确实做到“调”而有研、“研”而有获。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