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解读古代送别诗
发布时间:2020-08-14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从三个方面解读 古代送别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从古至今避免不了的。在今天,通讯发达,交通便利,人们分别后通讯或见面非常方面,所以对离别不是很在意;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亲朋好友分别后往往数载难见,或竟成永诀,所以古人特别关注离别,分别时往往举行隆重地的“送别”仪式:或折柳相送,或设酒饯行,或赋诗赠别。离别时候见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行于言。所以送别诗中佳作较多,并且感人至深。以致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少不了“送别诗”,考试中也常常会考到 “送别诗”鉴赏题。那么,针对 一首具体的“送别诗”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孰知题材特点,解读意象 “送别诗”在题目中往往带有“送”、“别”、“赠”等字样,即使题目中没有这些字样,我们也可以从意象上判断它是否是“送别诗”,因为“送别诗”都有一些特有的意象。如:
1.杨柳。杨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的意象。因“柳”与“留”谐音相近,柳丝绵长,亦如同离愁,所以折柳送别暗喻挽留之意。《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折柳送别,在唐代是颇为盛行的一种风气,杨柳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代名词,比较典型的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宋词中,以杨柳来描写惜别之情的诗词也很多,如我们最熟悉的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春草。春草的意象是比喻离恨。较早的作品有《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春草的现象寄托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无边无际、绵绵不绝的春草来比喻离别愁绪,生动形象。
3.美酒。在送别诗的意象中,除了杨柳、春草外,还有美酒,唐宋诗词中,将美酒与送别联系在一起的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的要数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的意象中,除了“酒”以外,还有“柳”。古人有离别时设酒饯行的习惯,因为酒能遣怀,酒能消愁,临别举杯痛饮,是为远行者祝福,是为远行者壮行。所以古代送别诗中,酒的意象很多。
4.舟船与车马。古代江南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所以舟船、船帆等意象出现在送别诗中的也比较多。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水边远眺,目送客人远行,直至消失在水天相接处。古代北方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
所以车马也是送别诗中主要的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客人已经远去,诗人怅然若失,望着雪上留下一行蹄印出神。
5.长亭与南浦。古代驿路上设有供旅人休息的亭子,大约相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送行者往往在亭中为远行的客人饯行,所以送别诗中“长亭”的意象也比较多。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看到“长亭”“短亭”的字样,我们的脑海中不由得就会浮现出送别的场面。远行的客人如果走水路,那么送别的地点就是“南浦”。“浦”是水滨的意思。“南浦”在古代送别诗中只是虚指,泛指一切送别之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除上述意象外,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还有:阳关、古道、夕阳、日暮、秋风、秋色、春风、秋风、眼泪等。
二、把握感情基调,明晰主旨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对古人来说,别离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最易伤感的事情。所以,古代的诗人们结合他们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以空灵的笔触,谱写出一曲曲撼人心魄的离别诗作。这些送别诗,虽然抒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感情主旨又不尽相同。大致说来,送别诗的主旨有三种种:
1.安慰或劝勉友人。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宽慰友人,要坦然面
对离别,知己者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同近邻,因为知己者的感情是息息相通的。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希望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比起王勃的诗来,高适的诗慷慨激昂,感情豪迈。
2.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托朋友告诉洛阳的亲友们,自己虽然被贬,但依然坚持操守,冰清玉洁。柳宗元《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诗写离别,意味意长,不言悲而悲情毕现,不言愤而愤意全露,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藏着强烈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3.抒写离别之情。如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诗人询问即将远行的客人,你什么时候能够从淮南回来?假如美好春光无人共赏,我反而害怕过着芳菲季节。送的虽然是友人,但感情缠绵胜闺情。再如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别之情像春水一样连绵不绝。
送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在送别诗中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在许多情况下,送别诗抒写的感情并非单一,而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三、分析写作技巧,弄清手法 所有的送别诗都是抒情诗,但是写作的技巧、表现的手法、抒情的方式却大不一样,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以直接、最坦诚的方式抒发与被送者之间的深情厚谊,没有任何凭借,不加任何掩饰。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朋友要到遥远的地方去,诗人在小雨中送行,依依惜别。此时远处传来傍晚的钟声,这如丝的细雨好像也饱含着深厚的情谊,与泪水一同落下。最后一联直接抒情,使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借景抒情。虽然直抒胸臆能够直接表达出送与被送者之间的深情厚谊,但这深情厚谊往往又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那就只有借助其他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十)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纯粹的写景,细味则景中见情。诗人一直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此时,诗人还舍不得离开,仍在翘首凝望,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方天际流去。诗人的惜别之情,通过对“孤帆远影”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联想想象。有些送别诗,在应写惜别之情时却不写,而联想到友人别后的情景,这些情景当然都是诗人的假设和想象。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橘柚飘香的清秋季节,诗人为友人饯行,送客人上船。萧瑟的秋风把凉雨出入船中,友人就要远去了。“凉”字表面
上写的是身体上的感觉,这里何尝又不是诗人的心里感受呢?此可谓情景交融。接下来,按照常规应该抒写惜别之情,但诗人却荡开笔来,用“忆”字虚构出友人别后的情景:不久后,朋友就将夜泊潇湘,那时孤月高照,风散雨住,听着两岸的猿啼,难以成眠,即使在睡梦中也摆脱不了旅夜的孤寂。后两句,通过想象表现出送别友人的无限惆怅之情,以及对友人旅途的关怀。
4.比喻。有些送别诗,用比喻的手法抒写惜别之情。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诗人在丹江城外送友人上船,诗人知道,今天一别将是两地悲愁。天晚了,诗人仍站在江南眺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了,只有江水悠悠地流向东方。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无限思念的深情。“水悠悠”比喻惆怅悠长的离别之情。
5.对比。有些送别诗采用对比的手法,抒写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把“潭水”与“汪伦送我情”直接作对比,直抒胸臆:潭水即使有千尺深,但是还没有汪伦送别我的感情深。字面上写的是汪伦的送“我”之情,而表现出来的不仅仅如此,还有“我”对汪伦深深留恋、不忍离去的感情,表现了“我”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
许多送别诗所使用的手法不是单一的,有的一首诗中可能使用几种手法,以上只是为了行文方便而进行分类介绍。当然送别诗的手法
也不止这几种,这里只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手法。我们在欣赏送别诗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新高考( ( 语文备考) ) 》5 2015 年第 4 04 期 ,原标题为《 黯然销魂是离别 —— 古代送别诗鉴赏题的多角度解读 》, 作者:孙怀伦) )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