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选择题(5)

发布时间:2020-07-23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高中政治哲学选择题(5 5 )

 第五部分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

 B.(3)(4)

  C.(3)

  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

 (1)望梅确实能解渴 (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

  C.(2)(3)

 D.(2)(4)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

  B.(1)(2)(3)

 C.(1)(3)(4)

  D.(2)(3)(4)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

 B.(2)(3)(4)

 C.(1)(2)(3)

 D.(1)(2)(3)(4)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

 (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

 (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

  B.(1)(3)(4)

  C.(2)(3)(4)

 D.(1)(2)(4)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

 B.(1)(3)

  C.(2)

  D.(1)(3)(4)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

  B.(3)(4)(5)

  C.(1)(6)

  D.(2)(3)(4)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

 C.(1)(3)(4)

 D.(2)(3)(4)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1)滴水穿石

  (2)物极必反

  (3)刻舟求剑

 (4)断章取义

 (5)墨守成规

  (6)浅尝辄止

  (7)统筹兼顾

 (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

  B.(1)(4)(6)

 C.(3)(4)(6)

 D.(1)(4)(5)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

 (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

  (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

 (4)静止地看问题

 A.(1)(3)

  B.(2)(4)

  C.(1)(4)

 D.(2)(3)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

  B.(2)(3)(4)

  C.(1)(2)

  D.(3)(4)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

 A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 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 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 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

  )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

 B.(1)(2)(3)(4)

 C.(1)(2)

 D.(2)(3)

 43.“怨天尤人”错在(

 )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

 B.(2)(4)

  C.(1)(2)(3)

  D.(1)(2)(3)(4)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

  B.(2)(4)

 C.(1)(2)(3)

 D.(1)(2)(3)(4)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

  B.(2)(3)(4)

 C.(1)(2)(4)

  D.(1)(2)(3)(4)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

  B.(1)(2)(3)

 C.(3)(4)

 D.(2)(3)(4)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1)守株待兔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物极必反

 (5)墨守成规 (6)吃一堑长一智

 (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8)失败为成功之母

 (9)断章取义

 (10)统筹兼顾

 A.(2)(3)(7)

  B.(4)(5)(6)(8)

 C.(1)(9)(10)

  D.(3)(6)(9)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

 A.(1)(2)(3)(4)

 B.(5)(6)(7)(8)

  C.(1)(5)(9)

  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

 A.(1)(2)(3)

  B.(4)(5)(6)(7)

 C.(6)(7)(8)(9)

 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

 B.(2)(3)

  C.(1)(2)

  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1)(2)(3)(4)

  B.(1)(2)(3)

 C.(1)(3)(4)

  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

 B.(1)(2)(3)(5)

  C.(1)(2)(5)

  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

 B.(2)(3)

  C.(1)(2)(4)

  D.(1)(3)(4)

 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

 )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

 C.(1)(3)(4)

  D.(2)(3)(4)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 案(成语哲理)

 1――5 BDDCB

  6――10 CBACC

  11—-15 CDADD

  16――20 DCBDC

 21――25 ACCDD

  26――30 CBCAD

 31――35 CBBBD

  36—-40 ACABB

  41――45 ABCDD

 46――50 DBACD

 51――55 BCBBB

  56――60 DDAAD

 61――65 BBCDD

  66――67CB

相关热词搜索:选择题 哲学 高中政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